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备水

2025-04-20 13:18 墨子译注

【题解】

《备水》篇是墨子兵法中研究城池防御战的专题之一,重点介绍应对敌军引水灌城的措施。备水之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被动的挖堑壕、掘井泄水之法,其次是主动的驾船出击、冲决敌军堤防之法。两种方法交相并用,能够有效消除大水灌城的威胁。

46.1 城内堑外,周道广八步。备水谨度四旁高下。城地中徧下[1],令耳其内[2],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置则瓦井中[3],视外水深丈以上,凿城内水耳。

【注释】

[1] 徧:同偏。

[2] 耳:当为巨,通渠,这里指挖渠。

[3] 则瓦:用以测量水位高低的瓦片。则:同测。

【译文】

在城内的壕沟之外,周道宽八步。防备敌军掘水灌城,要谨慎地审度四周地势高低。城中地势低的地方,下令开渠挖沟;更低的地方,要开凿深井,以便向地下渗漏积水。在井壁上设有观测水位高低的瓦片。看到城外水深有一丈以上,就凿开城内的水渠。

46.2 并船以为十临,临三十人,人擅弩,计四有方[1],必善以船为轒辒[2]。二十船为一队,选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其二十人,人擅有方,剑甲鞮瞀[3],十人,人擅苗[4]。先养材士,为异舍食其父母妻子,以为质,视水可决,以临轒辒,决外堤,城上为射机,疾佐之。

【注释】

[1] 计四:当为什四,即总人数的十分之四。方:锄头(岑仲勉说)。

[2] 轒辒:蒙着牛皮的冲车,这里指以船冲决敌军敌方。

[3] 剑甲:厚甲。鞮瞀:即兜鍪,先秦时指甲和胄,后世特指头盔。

[4] 苗:同矛(毕沅说)。

【译文】

将船两只相连为一临,共十临,每临三十人,每人都擅用弩箭,其中十分之四的然携带锄头。必须能巧妙地把这种船当冲车用。每二十只船编作一队,选勇士三十人共乘一条船,其中二十人操持锄头,铠甲头盔穿戴齐备,其余十人擅长使矛。这些勇武的战士需要提早培养,另备房屋供养他们的父母、妻儿,作为人质。观察到可以决堤发船时,派他们登上撞船,冲击并决开外堤,同时开动城上的弩机向敌人放箭,急忙配合。

【评析】

水攻并不是战场上常用的攻城战术,因为实行水攻需要的条件比较苛刻,首先必须满足水源地高于城市且水量充沛的要求,其次还要满足城市地势条件比较封闭、四周排水不畅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而古代城市的选址在风水方面一般都比较考究,很难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另外,引水围城战法属于无差别攻击,会累及所有无辜的平民百姓,攻城方还要冒巨大的道德舆论风险,所以,中国历史上引水围城的战例并不是很多。先秦时期较为有名的例子是公元前455年的晋阳之战,智伯联合韩氏和魏氏把赵氏围困在晋阳老巢,久攻不下,便引汾河之水漫灌晋阳。在坚持两年多之后,赵氏最后成功说服韩氏和魏氏两家反水,三家合谋灭了智伯,最终三分晋国,正式拉开战国时代的大幕。另一次著名的例子是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之水灌入大梁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由此可见,一旦守卫的城池具备上述两种不利条件,水攻之法很难破局,墨子提出的应对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墨子提出的备水之法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是在城内低洼之地凿渠挖井,尽量把地面积水向地下渗漏。这种方法比较消极,只能解燃眉之急,属于辅助的部分。真正占主导作用的部分是组织敢死队,冒险突破敌人封锁线对围水的堤坝进行撞击,从而起到打破敌人战术图谋的目的。不得不说,备水之策已经走上垂死挣扎的节奏了。凡是能用水攻,说明围城一方在兵力上处于绝对优势,不然守城方也不会任由敌人引水灌城而无动于衷。事实上,从墨子的言谈话语之间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采用这种办法守城的绝望情绪:先养材士,为异舍食其父母妻子,以为质,视水可决,以临轒辒,决外堤。养敢死队破敌还要以其家人为人质,然后在事有可为的情况下才决定出击,即便如此,结果成败仍未可知。战争就是如此残酷,所以墨子才会反复告诫禽滑釐,学习守城之法是要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的巨大风险的。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卷二十一 要略

    本篇导读本卷是全书的概略大纲、序言,详细说明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作者在此卷表示各章节的顺序都有特别的关联设想,而且互为牵引补充,达到层层推进的深入效果。先秦的经籍,一般都把大纲、序..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十 泰族

    本篇导读泰有原始的意义,有泰一大道之意,亦有水流舒泰的自然意境,也有泰然自若的道体逍遥含意;族是聚合、聚集的意思。上一卷《修务》言有功,惠泽苍生,行不言的大道,学道有成。本卷则回顾泰古真人的妙道,气生..

    1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九 修务

    本篇导读修,高诱注为勉,而务则注为趋,有趋向的意思。本卷指圣人对外有博施济众的趋向,对内则自我修养。本卷认为圣人君子的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他们的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八 人间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

    1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七 说林

    本篇导读本卷《说林》与上篇《说山》相似,可说是姊妹篇,其说故事及箴言的形式相同,山和林木互相辉映,可见作者及编者的心思。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1],然待所不蹍..

    1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六 说山

    本篇导读崇山峻岭,使人有稳重的感觉,山岭崇高屹立,有如大道擎天不倒。原注解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仁者乐山,因为山中万物生气勃勃,生而不相争,在山的不同高度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山中..

    1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五 兵略

    本篇导读本卷兵略集中讨论了战争。先秦诸子各有兵略观点,本卷除了是集大成的系统性理论外,亦发展了独特的军事策略原则,当中谈到战争的由来及将帅的修养和军队的建立。作者认为作为军队的高层领导,总离不开大道的..

    1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四 诠言

    本篇导读本卷诠言是用尽言词来诠释大道,虽然作者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了呈现宇宙的真谛,他仍锲而不舍地描述具体形态的大道。本卷详尽阐述无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所谓无为,就是归根返本,以道应付千万事情,..

    1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三 泛论

    本篇导读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二 道应

    本篇导读本卷是专门论道的篇章,与《原道》着重阐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卷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奥的道理,这样比较形象化,而且用事实作为题材,令读者更容易明白。卷中所引用的五十二则故事采自《吕氏春秋》、..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一 齐俗

    本篇导读习俗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齐俗就是齐同风俗的意思。本卷认为面对不同时代、地方、民族的各种风俗,君主都要尊重,不能用某一种礼法来束缚人民。此外,卷中认为应以道论者,总而齐之,要用大道一体作为主轴,..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 缪称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

    1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九 主术

    本篇导读本卷原注题解说: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主是君主,术是治国之道,本卷全面地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原则是无为而治,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八 本经

    本篇导读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

    1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七 精神

    本篇导读本卷论述了生命的起源、要素及养生之道等重要论题。卷中指出人类的精神是由天而来的,而且形躯会受到大自然直接影响,人体与万物具有感应的能力,如人能做到恬愉虚静,精神便可稳固。此外,卷中亦指出精神为..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六 览冥

    本篇导读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五 时则

    本篇导读时指时间或季节,则是法则或原则。本卷叙述了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统治者因应时则所实施的政令。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须望天而耕稼,而每个月的天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人必须适应天时的改变,才会获..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四 墬形

    本篇导读本卷吸收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地理知识,内容包括广博的见闻异物,又用当时的科学眼光加以描述,渐渐脱离上古神秘的面纱,是汉代最重要的地理文献。此卷又呈现出古代的宇宙观,解释天地为实有的大自..

    1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三 天文

    本篇导读本卷依据古代上考天文的严格治学态度,探索了无尽的穹苍,并总结了西汉以前的中国星象、天文、历法的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天体二十八宿的布局。它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虽然今天看来只是陈旧..

    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 俶真

    本篇导读俶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真是真实、纯真的意思,是道的内涵的主要素质。本卷以得道为目标,说明如何养性存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本卷亦阐述了具备德行的基本客观标准,解释贤人、圣人、真人的不同..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