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备梯

2025-04-20 13:16 墨子译注

【题解】

本篇是墨子为弟子禽滑釐专门讲解如何破解云梯进攻的守城之法。云梯是墨子同时代人公输般发明的一种攻城器械,在实际战争中的威胁性较大,公输盘本人对此也颇为自负。从本篇开篇禽滑釐隐忍侍奉墨子三年也要学习对付云梯的方法来看,云梯的发明在当时确实给小国的军事防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墨子主张非攻,故而在言谈之间对战争抱着一种非常慎重的态度,对传人的选择和考验也非常苛刻,但真正传授起来却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展现了一代宗师的情怀与风采。从逻辑上讲,墨子师徒之间的这段对话当发生在墨子止楚攻宋事件之前。

45.1 禽滑釐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1],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子墨子其哀之,乃管酒块脯,寄于大山[2],昧葇坐之[3],以樵禽子[4]。禽子再拜而叹。子墨子曰:亦何欲乎?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守道?子墨子曰:姑亡,姑亡。古有其术者,内不亲民,外不约治[5],以少间众[6],以弱轻强,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子其慎之,恐为身薑[7]。

【注释】

[1] 胼胝:俗称老茧,因长期受压迫或摩擦而引起的手、足局部扁平角质增生。

[2] 大山:即泰山,此时墨家师徒当在齐鲁之地。

[3] 昧葇:读为灭茅,在地上铺设茅草。

[4] 樵:同醮,这里指用酒肉犒劳。

[5] 约:掩饰。

[6] 间:挑拨。

[7] 薑:同僵,死亡。

【译文】

禽滑釐事奉墨子三年,手脚生满老茧,面色黝黑,劳身苦心供老师役使,而不敢轻易发问。墨子很是怜惜,于是准备了好酒和大块干肉,登上泰山,铺些茅草坐下,用酒肉犒劳禽滑釐。禽滑釐拜了两拜,叹息一声。墨子问道: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呢?禽滑釐又拜了四拜,说道:请问守城之道。墨子说:暂且别问,暂且别问。古时曾有精通守城之法的人,但对内不亲抚百姓,对外不假装国家太平,以弱小的兵力去挑拨兵力强大的国家,以弱小的力量而轻视强大的敌国,结果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耻笑。你要慎重对待此事,不然恐怕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呢!

45.2 禽子再拜顿首,愿遂问守道。曰:敢问客众而勇,烟资吾池[1],军卒并进,云梯既施,攻备已具,武士又多,争上吾城,为之奈何?子墨子曰:问云梯之守邪?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守为行城,杂楼相见[2],以环其中。以适广陕为度[3],环中藉幕,毋广其处。行城之法:高城二十尺,上加堞,广十尺,左右出巨各二十尺,高、广如行城之法。为爵穴、煇鼠[4],施荅其外,机、冲、钱、城[5],广与队等,杂其间以镌、剑[6],持冲十人,执剑五人,皆以有力者。令案目者视适[7]。以鼓发之,夹而射之,重而射,披机藉之,城上繁下矢、石、沙、炭以雨之,薪火、水汤以济之。审赏行罚,以静为故,从之以急,毋使生虑。若此,则云梯之攻败矣。

【注释】

[1] 烟:同堙,用土填埋。资:同茨,这里指用杂草填塞。

[2] 见:同间。

[3] 陕:同狭。

[4] 煇鼠:指仅够老鼠容身的小洞穴。煇,同熏。

[5] 钱:同栈,指架设在城上的栈道。城:即《备高临》篇提到的台城,也即前文所说的行城。

[6] 镌:当作斵,大锄头,这里指用以斫断敌军云梯的武器。

[7] 案目者:指视力特别好的人。适:同敌。

【译文】

禽滑釐拜了两拜,然后叩头,希望能问明守城之道。他问道:敢问敌方人多势众又作战勇敢,填塞我方护城河,官兵齐头并进,架起云梯,攻城器械准备齐全,勇武之士众多,争先恐后地登城,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墨子说:你是问防御云梯的方法吗?云梯是重型器械,移动非常困难。守城方可在城头筑起高高的行城,与城头各座楼之间相隔一段距离,以环卫中间的较低的城墙。根据各行城之间的宽窄,在行城之间设置遮幕,不要太宽。筑行城的方法是:高出原城墙二十尺,上面修筑城堞,宽十尺,左右两边有二十尺高的圆木支柱,高度和宽度均与行城一致。城堞下部凿爵穴和煇鼠穴,外部用皮革遮挡。还要准备好投石机、冲车、栈道、行城等等,排列的宽度与敌人队列宽度相等。各器械之间安插进手持斵、剑的士兵,十人掌冲车,五人执剑,全都选用力气大的士兵。派视力好的士兵观察敌军,用鼓声发出抗敌指令,从两边向敌军交叉射箭,有重点地发箭,发动各种器械,从城上将箭、沙、石、灰雨点般地倾泻而下,再辅以火把、开水等。还要做到赏罚严明公正,平时镇静,行动快疾,不要让士兵有任何顾虑。如此云梯攻法就能被挫败。

45.3 守为行堞,堞高六尺而一等,施剑其面[1],以机发之,冲至则去之,不至则施之。爵穴,三尺而一。蒺藜投必遂而立[2],以车推引之。裾城外[3],去城十尺,裾厚十尺。伐裾,小大尽本断之,以十尺为传[4],杂而深埋之,坚筑,毋使可拔。二十步一杀[5],杀有一鬲[6],鬲厚十尺。杀有两门,门广五尺。裾门一,施浅埋,弗筑,令易拔。城希裾门而直桀[7]。

【注释】

[1] 剑:孙诒让认为当为斫之误,但斫亦与文意不符,疑为箭之误。

[2] 蒺藜投:投掷蒺藜的机械。蒺藜,带刺的重物,伤敌效果比石块好。遂:同队。

[3] 裾上当脱置字(孙诒让说)。裾:同椐,一种有肿节的小树,可做手杖。这里指以椐树编成的藩篱,用以阻挡敌军。

[4] 传:为断字之误。

[5] 杀:堡垒型建筑,用以伏兵,突击杀敌。

[6] 鬲:同隔,与外界隔离的墙。

[7] 直:同置。桀:同楬,用作标记的小木桩。

【译文】

守城者在行城上筑起城堞,高度统一为六尺,前面装箭支,用机械发射。敌方冲车来攻就将发射机撤走,冲车不到,就使用它。城堞上开凿爵穴,每隔三尺一个。蒺藜投一定要横列摆放,用车牵引。距城墙外十尺远处置立椐树织成的藩篱,厚度为十尺。采伐椐树时,无论大小,一律连根拔起,每十尺砍成一段,错杂深埋,填埋土并捣筑坚固,不要让敌人有拔出的可能。椐围中每隔二十步设置一座杀,每座杀中皆有一鬲,鬲厚十尺。每座杀安装两个五尺宽的门。椐围上也设有一个门,只是此处将断木浅埋,不要太坚固,能够轻易被拔出。城上对着椐门的地方放置小木桩为标记,以便于我军识别。

45.4 县火,四尺一钩樴[1]。五步一灶,灶门有炉炭。令适人尽入,煇火烧门[2],县火次之。出载而立,其广终队。两载之间一火,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发之。适人除火而复攻,县火复下,适人甚病,故引兵而去,则令我死士左右出穴门击遗师,令贲士[3]、主将皆听城鼓之音而出,又听城鼓之音而入。因素出兵施伏[4],夜半城上四面鼓噪,适人必或[5],有此必破军杀将。以白衣为服,以号相得,若此,则云梯之攻败矣。

【注释】

[1] 钩樴:即带绳子的挂钩。樴,同弋,绳子。

[2] 煇:同熏。煇火,即以冒着浓烟的大火,用以困敌。

[3] 贲士:勇武有力的死士。

[4] 素:故,平素,照例。

[5] 或:同惑。

【译文】

悬挂火具,每隔四尺设置一只用以挂火具的绳钩。每隔五步设一口灶,灶门放炉炭。待敌人全部攻入,就放冒着浓烟的大火烧门,继而投掷悬火。排列好作战器械,宽度与敌军队列宽度相当。两架器械之间设置一个火具,待到鼓声一响,即刻点燃火具,投放向敌军。如敌人灭火并持续进攻,就继续投放火具,敌军痛苦不堪,准备撤兵离去,就命令我军死士左右冲出杀门,追击溃逃的敌兵。命令勇士和主将全部依照城上鼓声的指挥出击,并依照城上鼓声的指挥退守。照例要在反击时设置埋伏,半夜时在城上四面击鼓呐喊,敌人必定迷惑,如此下去伏兵必能乘机攻破敌营,斩杀敌将。伏兵要穿白衣,以暗号相互联络。这样,敌人云梯攻城之法就会失败。

【评析】

在冷兵器主导下的古代攻防战当中,有墙就会有梯,只不过攻城用的梯子是特制的,不但更高更结实,顶端也需要有钩子,以便固定在城墙上。这就是云梯的雏形,出现的时间也很早,《诗经大雅皇矣》中就曾提到过: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钩援就是指顶端带钩的梯子。这篇文献记载的是周文王讨伐崇国的一段历史,时间在殷商末年。到战国初期,公输盘在钩援的基础上加以发明改进,名为云梯。公输盘发明的云梯形制今天已经无法还原,但他的发明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后来,云梯以其结构坚固、攻防兼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攻夺城池的战斗中。

墨子主张非攻并非仅仅局限于理论主张,而是以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和手工业实践为基础的,本篇所讲的破解云梯进攻之道就是墨子兵法思想与手工业技能相结合的产物。墨子既是一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学者,也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手工业者,这样的出身背景使他既能够以开阔的学术视野从事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同时又擅长军事器械的发明制作。本文中墨子讲解破解云梯进攻之法时提到的行城、城堞、椐、杀等军事设施和蒺藜投、火具等军事器械,显然是墨子在当时条件下的军事技术基础上的发明创造。无论墨子手里的军事器械在今天看来是多么陈旧不堪,但他基于当时技术条件下对武器装备努力改进的思路是可取的。尤为难得的是,他能够在冷静分析敌人武器装备和战术特点之后,有针对性的安排布置军事设施、发明改进武器装备,结合特定的战略战术,给来犯之敌以坚决的迎头痛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墨子既是一位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位冷静的实用主义者。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卷二十一 要略

    本篇导读本卷是全书的概略大纲、序言,详细说明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作者在此卷表示各章节的顺序都有特别的关联设想,而且互为牵引补充,达到层层推进的深入效果。先秦的经籍,一般都把大纲、序..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十 泰族

    本篇导读泰有原始的意义,有泰一大道之意,亦有水流舒泰的自然意境,也有泰然自若的道体逍遥含意;族是聚合、聚集的意思。上一卷《修务》言有功,惠泽苍生,行不言的大道,学道有成。本卷则回顾泰古真人的妙道,气生..

    1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九 修务

    本篇导读修,高诱注为勉,而务则注为趋,有趋向的意思。本卷指圣人对外有博施济众的趋向,对内则自我修养。本卷认为圣人君子的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他们的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八 人间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

    1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七 说林

    本篇导读本卷《说林》与上篇《说山》相似,可说是姊妹篇,其说故事及箴言的形式相同,山和林木互相辉映,可见作者及编者的心思。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1],然待所不蹍..

    1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六 说山

    本篇导读崇山峻岭,使人有稳重的感觉,山岭崇高屹立,有如大道擎天不倒。原注解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仁者乐山,因为山中万物生气勃勃,生而不相争,在山的不同高度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山中..

    1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五 兵略

    本篇导读本卷兵略集中讨论了战争。先秦诸子各有兵略观点,本卷除了是集大成的系统性理论外,亦发展了独特的军事策略原则,当中谈到战争的由来及将帅的修养和军队的建立。作者认为作为军队的高层领导,总离不开大道的..

    1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四 诠言

    本篇导读本卷诠言是用尽言词来诠释大道,虽然作者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了呈现宇宙的真谛,他仍锲而不舍地描述具体形态的大道。本卷详尽阐述无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所谓无为,就是归根返本,以道应付千万事情,..

    1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三 泛论

    本篇导读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二 道应

    本篇导读本卷是专门论道的篇章,与《原道》着重阐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卷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奥的道理,这样比较形象化,而且用事实作为题材,令读者更容易明白。卷中所引用的五十二则故事采自《吕氏春秋》、..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一 齐俗

    本篇导读习俗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齐俗就是齐同风俗的意思。本卷认为面对不同时代、地方、民族的各种风俗,君主都要尊重,不能用某一种礼法来束缚人民。此外,卷中认为应以道论者,总而齐之,要用大道一体作为主轴,..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 缪称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

    1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九 主术

    本篇导读本卷原注题解说: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主是君主,术是治国之道,本卷全面地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原则是无为而治,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八 本经

    本篇导读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

    1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七 精神

    本篇导读本卷论述了生命的起源、要素及养生之道等重要论题。卷中指出人类的精神是由天而来的,而且形躯会受到大自然直接影响,人体与万物具有感应的能力,如人能做到恬愉虚静,精神便可稳固。此外,卷中亦指出精神为..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六 览冥

    本篇导读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五 时则

    本篇导读时指时间或季节,则是法则或原则。本卷叙述了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统治者因应时则所实施的政令。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须望天而耕稼,而每个月的天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人必须适应天时的改变,才会获..

    1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四 墬形

    本篇导读本卷吸收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地理知识,内容包括广博的见闻异物,又用当时的科学眼光加以描述,渐渐脱离上古神秘的面纱,是汉代最重要的地理文献。此卷又呈现出古代的宇宙观,解释天地为实有的大自..

    1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三 天文

    本篇导读本卷依据古代上考天文的严格治学态度,探索了无尽的穹苍,并总结了西汉以前的中国星象、天文、历法的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天体二十八宿的布局。它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虽然今天看来只是陈旧..

    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 俶真

    本篇导读俶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真是真实、纯真的意思,是道的内涵的主要素质。本卷以得道为目标,说明如何养性存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本卷亦阐述了具备德行的基本客观标准,解释贤人、圣人、真人的不同..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