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南子译注 / 刘安

卷十三 泛论

2025-04-20 16:37 淮南子译注

本篇导读

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一。本卷从各种观点看天地的事情、古今的变幻得失,内容广泛而具启发性。本卷所讨论的内容广泛,包括法制问题,认为治国有常,以利民为本。在介绍礼乐法制的同时,又说明服装的变化、器具的发明和使用,认为法与时变,礼与俗变,礼乐不能死守古代的规条,必须与时并进,表现出道体的活动。在治政方面,又提出权变的思想,主张刚柔并重,乘时应变。此外,又论及天人的关系,作者不以鬼神解释,而是以大道来说明天人的关系,认为这是道化的其中一种现象;而任何天地的事物、人间的论述,都归纳于一个整体的大道。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1]。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2],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岂必褒衣博带[3],句襟委章甫哉[4]?

1 古者:指远古三皇五帝之前。鍪(mu):古代的名贵冠帽。绻(quǎn)领:翻卷皮毛作为衣领。

2 予而不夺: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不会征收重大的赋税、夺去民众的财产。

3 褒衣博带:古代儒生所穿着的衣服,较为宽松。

4 句(ɡōu)襟:弯曲的衣襟。委:周朝的冠帽。章甫:商朝的缁布冠,用于成人加冠礼的冠帽。以上是指儒服。

译文

古代的人戴上名贵的帽子,把皮毛翻起成为衣领,庄严谨慎,成为了帝王治理邦族的规范。他的德政令人民生活安稳,没有杀戮侮辱,只有给予人民财富,而没有征收重税,争夺人民的利益。全国没有人非议他的服饰,大家一同归附,心怀他的恩德。在那个时候,宇宙阴阳和平,大地风调雨顺,各依时节,万物生长繁荣,气息旺盛。乌鸦和喜鹊的鸟巢筑在低处,随地可以拾得,禽兽只要稍微用绳子绑着,就会跟在人的后面走。哪里需要穿着儒生的宽衣,系上宽腰带,穿着弯曲襟衣,戴着布冠礼帽呢?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1],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2],器械不可因也[3],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1 知:古意通智,但此处兼合知识、智能两种意义。

2 常故:旧有的习惯和知识。

3 因:因循,依旧不变。

译文

所以人民被压迫受难就会寻求方便快捷的方法离开,经历困难祸患便会制造防备的工具,人们凭自己的知识才智,避开有害的,靠近有利的。旧习惯不可以完全依循,器械对象不可以依旧不变,因此以往帝王的法律制度也有移除修改的必要。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2],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3],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4]。

1 不制:不受到牵制。

2 经:常理或常规,经典内所记载的常规道理。

3 苟:能够。

4 多:称赞。

译文

故此圣人制定礼乐,不会受制于礼乐的规条。治国都是用常理,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原则;政令和教化都有经典常规作为依据,而政令以能够实行为最好。只要能够有利于人民的,就不一定要效法古制;能够配合实际事理的,就不一定要依循旧法。夏朝和商朝衰败,是因为不变通古制而灭亡;夏、商、周三代兴起,就是因为不沿袭旧法而令天下和谐兴旺。因此圣人的法制是与时俱变的,礼仪随着风俗不同而变化。衣服和器物各自方便使用,法律制度和政令各自因时制宜。所以变更古法无可非议,因循守旧不值得称赞。

故不用之法,圣王弗行;不验之言,圣王弗听。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故圣人之道,宽而栗[1],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

1 栗:坚硬。

译文

故此没有用的法制,圣王不会推行;不符实际的言论,圣王不会听取。天地之间的气,没有比和的功能更大了。和,使阴阳调和,日夜分配分明,从而产生万物。春分的时节万物生长迅速,秋分的时候就有所收成,由生长至收成,都必定是得到和气的精华。因此圣人治国的原则,宽厚而坚定,严肃而温和,柔顺而正直,猛烈而仁慈。太刚强则会折断,太柔软则会卷缩,圣人刚好掌握在刚柔之间,处理所有事务,这正是得到大道的根本。积聚阴气则会下沉,积聚阳气则会飞扬,阴气和阳气互相接触调和,才能形成和的作用。

赏析与点评

极度刚柔都会变成坏事,太刚则折,太柔则卷,这是物理现象,也是人性的表现,调和恰当,才是大道的智慧。

夫绳之为度也,可卷而伸也,引而伸之,可直而睎[1],故圣人以身体之。夫修而不横,短而不穷,直而不刚,久而不忘者,其唯绳乎!故恩推则懦,懦则不威;严推则猛,猛则不和;爱推则纵,纵则不令;刑推则虐,虐则无亲。

1 睎(xī):仰望。

译文

墨绳作为量度的器具,可以卷曲包围,拉引伸长它时,可以瞄准测直,故此圣人以身躯来体现墨绳这两种特性。虽然修长但不会阻塞,虽然短但不会穷尽,虽然正直但不刚烈,长久而不会被遗忘,这都是墨绳的特性吧?因此只推行恩德的政令会变得懦弱,懦弱则不威武;只推出严厉的政令就会太过猛烈,猛烈则不和睦;只推行仁爱的政令会变成放纵,放纵便没有人听从命令;只推行刑罚会显得暴虐,暴虐则没有人亲附。

今不知道者,见柔懦者侵,则矜为刚毅;见刚毅者亡,则矜为柔懦。此本无主于中,而见闻舛驰于外者也[1],故终身而无所定趋。

1 舛(chuǎn):乖离,违背正路。

译文

现今不知宽猛并济之道的人,看到柔顺懦弱的人便侵凌他们,自夸为刚强坚毅;看到刚强坚毅的人就逃走,则自夸为柔顺懦弱。这是因为没有主见原则在心中,以致看到外在的事物就错乱奔驰,故他们一生中都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标。

赏析与点评

现在有许多人都喜欢批评挑剔别人,见柔懦者侵,则矜为刚毅;见刚毅者亡,则矜为柔懦,不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并加以学习,他们善恶不分,最终只会堕落,埋葬自己的人性。

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1],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2],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3],而孟子非之。趋舍人异,各有晓心[4]。故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

1 揖让:作揖行礼,身体弯躬,互相让路。

2 右:尊崇。《墨子明鬼》认为人死后会成为鬼,作恶的人会被鬼报复。非命:否定有命。

3 杨子:即杨朱,字子居。战国时代卫国人。他主张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刚刚相反。

4 晓心:心中清楚自己的判断。

译文

用弦歌配合打鼓舞蹈编排成为乐曲,盘旋绕行,拱揖让路,用以修养礼仪,以厚葬和长久守丧来送别死者,这是孔子所定立的,而墨子则反对他。兼爱他人,尊敬贤士,敬重鬼神,反对宿命论,是墨子所定立的,而杨子反对他。保全真性,不因外物损害身形,是杨子所定立的,而孟子反对他。人们的取舍因人有异,各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判断。故此是非都有理由依据,明白它的依据则无须反对,失去它的依据就没有理由接纳。

赏析与点评

墨子以俭约的观点评论儒家的厚礼,其实以不同角度察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是非有时难以下定论。例如过分节俭,会令人变得吝啬。

故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所谓可行而不可言者,趋舍也[1];可言而不可行者,伪诈也;易为而难成者,事也;难成而易败者,名也。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誳寸而伸尺[2],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1 趋舍:即取舍。

2 誳(qū)寸而伸尺:不计较小的损失,以便得到较大的利益。亦作诎。

译文

故此有些事情是可行而不可说的,有些是可以说而不可以实行的,有些是容易做而难以成功的,亦有些是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的。所谓可以实行而不可说,是取舍;可以说而不可以实行,是诈伪;容易做而难以成功,是事业;难以成功而容易败坏的,是名声。这四种情况,是圣人独到的眼光所见而会特别留意的事。损失小利而得到较大的利益,圣人会这样做;在小处受到委屈,而在大原则中坚持正直,是君子的行为。

赏析与点评

做事最难的地方是坚持,故易为而难成者,事也,圣贤不求名,坚持匡扶世道,失败了会再努力,最后成功得名,因为难成而易败者,名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1],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2],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1 犀甲:犀牛皮制成的甲冑,引申为坚固的甲冑。古代多用动物厚皮做甲冑,犀牛皮是其中较优良的物质。戟:古代冷兵器的一种,是戈和矛的结合,具备勾、啄、撞、刺四种功能于一体。

2 矫:将弯曲的物料弄直,这里指用火烤竹竿以弄直为箭。

译文

齐桓公即将征战打仗,但兵员军械不足,于是命令有重罪的人,交出坚甲和武器,有轻罪的人按罪行程度交出金钱赎罪,讼诉失败的人要交出一束箭。百姓都很高兴,便制造挺直精良的箭,铸造金属成为各种兵器,用以攻伐征战无道和不仁义的诸侯国,于是齐桓公便成为盟主称霸天下。这就是收入多而人民没有埋怨的例子,故此圣人因应民众的喜好劝导他们向善,因应民众所厌恶的来禁止奸邪的事情。因而能奖赏一个人而天下人都会赞赏,处罚一个人而天下人都会畏惧。这就是最高的奖赏而不破费,最恰当的刑罚而不滥用。

大小尊卑,未足以论也,唯道之在者为贵。何以明之?天子处于郊亭[1],则九卿趋[2],大夫走,坐者伏,倚者齐。当此之时,明堂太庙,悬冠解剑,缓带而寝。非郊亭大而庙堂狭小也,至尊居之也。天道之贵也,非特天子之为尊也,所在而众仰之。夫蛰虫鹊巢,皆向天一者[3],至和在焉尔。帝者诚能包禀道,合至和,则禽兽草木莫不被其泽矣,而况兆民乎!

1 郊亭:天子往郊外行祭礼的临时住所。

2 趋:快步地走路,有跟随前面人群的意向。

3 天一:即太一神。

译文

大小和尊卑无须要详论,唯有大道存在的事物是最珍贵的。怎么说明这个道理?君主身在郊外祭祀的临时住所,九卿会跟随,大夫离开后,坐着的人便伏下,站立的人都互相靠拢。这个时候,宫殿的礼堂,祖先的太庙,挂着冠帽,解除利剑,解开腰带而睡。不是郊外的祭亭大,而庙堂地方狭小,大家便不顾礼仪,其实都是因为最尊贵的人停留,他们才会守礼仪。大道的尊贵,不只是像君主的尊贵般,它所在的地方,众人都会仰慕。好像蛰伏的昆虫和雀鸟的巢,都朝向着太一神,是因为那是和谐的所在。帝王如真能包融于大道,达到至和境界,那么禽兽草木没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更何况是万民呢!

亦称《淮南鸿烈》。据东汉高诱注序:“鸿, 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篇二十一,外篇三十三。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认为“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达于道者,反于清静, 究于物者, 终于无为”。主张“得在时, 不在争;治在道, 不在圣”。但另外又主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不必循旧。”和《商君书》主张相同;而《时则训》、《天文训》里又推崇阴阳五行之说,以是《汉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于杂家。东汉许慎、高诱为之注,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其中《天文训》全用清人钱塘之注,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资料。《神仙传》以刘安列于神仙。收入《道藏》第863—867册。

猜你喜欢

  • 卷二十一 要略

    本篇导读本卷是全书的概略大纲、序言,详细说明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作者在此卷表示各章节的顺序都有特别的关联设想,而且互为牵引补充,达到层层推进的深入效果。先秦的经籍,一般都把大纲、序..

    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十 泰族

    本篇导读泰有原始的意义,有泰一大道之意,亦有水流舒泰的自然意境,也有泰然自若的道体逍遥含意;族是聚合、聚集的意思。上一卷《修务》言有功,惠泽苍生,行不言的大道,学道有成。本卷则回顾泰古真人的妙道,气生..

    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九 修务

    本篇导读修,高诱注为勉,而务则注为趋,有趋向的意思。本卷指圣人对外有博施济众的趋向,对内则自我修养。本卷认为圣人君子的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他们的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八 人间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

    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七 说林

    本篇导读本卷《说林》与上篇《说山》相似,可说是姊妹篇,其说故事及箴言的形式相同,山和林木互相辉映,可见作者及编者的心思。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1],然待所不蹍..

    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六 说山

    本篇导读崇山峻岭,使人有稳重的感觉,山岭崇高屹立,有如大道擎天不倒。原注解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仁者乐山,因为山中万物生气勃勃,生而不相争,在山的不同高度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山中..

    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五 兵略

    本篇导读本卷兵略集中讨论了战争。先秦诸子各有兵略观点,本卷除了是集大成的系统性理论外,亦发展了独特的军事策略原则,当中谈到战争的由来及将帅的修养和军队的建立。作者认为作为军队的高层领导,总离不开大道的..

    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四 诠言

    本篇导读本卷诠言是用尽言词来诠释大道,虽然作者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了呈现宇宙的真谛,他仍锲而不舍地描述具体形态的大道。本卷详尽阐述无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所谓无为,就是归根返本,以道应付千万事情,..

    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二 道应

    本篇导读本卷是专门论道的篇章,与《原道》着重阐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卷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奥的道理,这样比较形象化,而且用事实作为题材,令读者更容易明白。卷中所引用的五十二则故事采自《吕氏春秋》、..

    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一 齐俗

    本篇导读习俗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齐俗就是齐同风俗的意思。本卷认为面对不同时代、地方、民族的各种风俗,君主都要尊重,不能用某一种礼法来束缚人民。此外,卷中认为应以道论者,总而齐之,要用大道一体作为主轴,..

    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 缪称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

    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九 主术

    本篇导读本卷原注题解说: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主是君主,术是治国之道,本卷全面地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原则是无为而治,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八 本经

    本篇导读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

    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七 精神

    本篇导读本卷论述了生命的起源、要素及养生之道等重要论题。卷中指出人类的精神是由天而来的,而且形躯会受到大自然直接影响,人体与万物具有感应的能力,如人能做到恬愉虚静,精神便可稳固。此外,卷中亦指出精神为..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六 览冥

    本篇导读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五 时则

    本篇导读时指时间或季节,则是法则或原则。本卷叙述了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统治者因应时则所实施的政令。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须望天而耕稼,而每个月的天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人必须适应天时的改变,才会获..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四 墬形

    本篇导读本卷吸收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地理知识,内容包括广博的见闻异物,又用当时的科学眼光加以描述,渐渐脱离上古神秘的面纱,是汉代最重要的地理文献。此卷又呈现出古代的宇宙观,解释天地为实有的大自..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三 天文

    本篇导读本卷依据古代上考天文的严格治学态度,探索了无尽的穹苍,并总结了西汉以前的中国星象、天文、历法的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天体二十八宿的布局。它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虽然今天看来只是陈旧..

    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 俶真

    本篇导读俶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真是真实、纯真的意思,是道的内涵的主要素质。本卷以得道为目标,说明如何养性存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本卷亦阐述了具备德行的基本客观标准,解释贤人、圣人、真人的不同..

    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一 原道

    本篇导读本卷所述的道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根本和开端,也是《淮南鸿烈》的宗旨。原道有原始原本的特殊意义,是诸子百家共通的基石,不可取代。本卷指出道是开始,在空间上和形态上都没有限制及定义,它有无限的发挥空间..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