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南子译注 / 刘安

卷十二 道应

2025-04-20 16:33 淮南子译注

本篇导读

本卷是专门论道的篇章,与《原道》着重阐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卷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奥的道理,这样比较形象化,而且用事实作为题材,令读者更容易明白。卷中所引用的五十二则故事采自《吕氏春秋》、《庄子》、《列子》、《韩非子》等不同著作,集合了历史和寓言故事,形成精品短文的特殊风格。此外,作者在每篇故事的结尾都会引出《老子》的话作为结语,共引用了《老子》语录五十五段。卷中引用了多本著作的故事,亦显出其容纳百家的特色。

太清问于无穷曰[1]:『子知道乎?』无穷曰:『吾弗知也。』又问于无为曰[2]:『子知道乎?』无为曰:『吾知道。』『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3],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1 太清:太清与下文的无穷、无为都是拟人化的虚构人物。无穷:宇宙未有之前。

2 无为:宇宙已有形态,是一种自然活动形式,不能改变。

3 窈:幽暗不明。

译文

太清问无穷说: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穷说:我不知道。太清又问无为说: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为说:我知道道。太清回应说:你所知的道,有什么特点?无为说:我知道有一定的特点。太清说:道的特点是什么?无为说:我所知道的道,可以弱小,可以强大;可以柔和,可以刚劲;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暗,可以光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对应无穷。这是我所了解的道的特点。

惠子为惠王为国法[1],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甚说之。以示翟煎[2],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3],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故《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4]。』此之谓也。

1 惠子: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名家代表人物。惠王:魏国惠王。本节故事引自《吕氏春秋淫辞》。

2 翟煎:魏臣。

3 邪许:号子声,即大伙儿一起劳动时所唱的歌。

4 法令滋彰两句:语见《老子》第五十七章。

译文

惠施为魏惠王定立国法,制定后便向德高望重的长者儒生征询意见,长者儒生们都称赞他。惠施于是将国法呈给惠王。惠王十分高兴,便给翟煎看。翟煎说:好!惠王说:既然是好,可以颁布推行吗?翟煎说:不可以。惠王说:好却不可推行,为什么?翟煎回应说:现今抬大木头的人,在前面呼喊邪许的声音,后面的人也和应起来,此是抬重物时助长气力的歌声。难道没有郑国和卫国那种激越的音乐吗?那些抬木头的人不用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是因为那音乐不如这种号子声合宜。治理国家应该以礼法内容为主,不在乎法律条文的文辞有多亮丽详尽。故此《老子》说:法令越详明,盗贼反而越多。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赏析与点评

人人都有自律的能力,能够对人有礼,互相尊重,让国家安稳。可是如果所有事情都依靠法律条文来规限,便会出现人们在法庭上纠缠争辩,在文字上找错处,找灰色地带来辩护的情况,这样国家社会便无法长治久安。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1],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难以除患,愿闻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此老聃之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者也。若王之所问者,齐也;田骈所称者,材也。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

1 田骈:即陈骈,战国时齐国人,能言善辩,曾夸耀天下都在他的口中。道术:利用一些道理或一些技巧来谋取利益。齐王:齐宣王。本节出自《吕氏春秋执一》。

译文

田骈用道术游说齐王,齐王回应说:本王所有的,是齐国了。道术难以消除祸患,我希望听你说治理国家的方法。田骈对他说:下臣讲的道术虽没涉及政事,但却可以用于政事上。譬如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却可以培植优良的树木。希望大王细察我话中的含意,自己领悟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虽然我的话没有消除祸患和灾害的内容,但是在天地之间,上下六个方向之内,是可用道术陶冶化育的。齐国的政事,无须特别提问了!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了。像大王所提问的是齐国,田骈所讲的是培养良材的问题。良材比不上树林,树林比不上雨水那样滋润林木,雨水比不上阴阳二气般覆盖大地,阴阳比不上和气那样圆融微密,和气比不上大道的一体。

赏析与点评

智者观察木头的外表,便知道它是好材料;明白大道的智者,能够从宏观角度深入地体察事物,调和阴阳,轻松地解决事情。

对曰:『数战则民罢,数胜则主憍[1]。以主使罢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则恣[2],恣则极物[3];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夫差之所以自刭于干遂也。』故《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4]。』

1 憍(jiāo):同骄。本节出自《吕氏春秋 适威》。

2 恣:放纵任性。

3 极:极致的极端情况。

4 功成名遂三句:语见《老子》第九章。

译文

(李克)回答说:多次战争会令百姓疲惫,多次胜利会令君主骄傲。让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而国家不灭亡,天下间实在少见!君主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则会极度追求欲望;百姓疲惫就会埋怨,埋怨则会极度焦虑。上下都走到极端,吴国的覆亡已经算晚了!夫差因而在干遂自杀。所以《老子》说:功业完成又得到名誉,然后收敛退让,合乎自然的规律。

宁越欲干齐桓公[1],困穷无以自达,于是为商旅,将任车[2],以商于齐,暮宿于郭门之外[3]。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4],从者甚众,宁越饭牛车下[5],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及至,从者以请。桓公赣之衣冠而见[6],说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7]:『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问之而故贤者也,用之未晚。』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也。以人之小恶而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凡听必有验,一听而弗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合也,权而用其长者而已矣。当是举也,桓公得之矣。故《老子》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8]。』以言其能包裹之也。

1 宁(nnɡ)越:亦作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干:求官。本节出自《吕氏春秋举难》。

2 将:送。任车:载货的车辆。

3 郭:城郭外墙。

4 爝(ju)火:火把。

5 饭:喂饲。

6 赣(ɡnɡ):赏赐。

7 争:通诤,直言劝谏。

8 天大三句:语见《老子》第二十五章。

译文

宁越想向齐桓公求取一个职位,但是他穷困得无法找到旅费前往齐国,于是加入往齐国的商旅,驾车到齐国,傍晚在城外休息。刚巧桓公在郊外迎接宾客,士兵打开城门,让车队经过,火把甚为光亮,跟从的人很多。宁越在车下喂牛时,望见桓公便悲从中来,敲打牛角唱歌,桓公听了,抚着仆人的手说:太奇异了,唱歌的人非比寻常!便命令后方的车辆接载宁越。桓公后来回到宫廷,侍从请宁越晋见,桓公赏赐他衣裳冠帽并接见他,宁越于是讲述经营天下的策略以游说桓公。桓公非常高兴,准备任命他,群臣直言劝导说:这位贵客,是卫国人。卫国距离齐国不远,君王不如先命人查问一下。问了之后,如证实宁越是贤良的人,再任用他也不太迟。桓公说:不是这样。查问的时候,怕他以往有小错失,因为一个人的小错失而忘掉了他的大好优点,这是君主失去天下贤明之士的原因。凡是一个人听到声音一定会产生心理效应,桓公听了宁越的歌声和谈话,便不再问他的底细,这是因为宁越的话符合桓公的心意。而且人与人之间实在很难完全合意,权衡轻重后用他的长处就行了。桓公这次举动做得正确,他真的得到一名人才。故此《老子》说:天大,地大,道大,帝王亦大。宇宙之内有四大,而帝王是其中之一。这话是说君主的心量要能包容一切。

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1]:『身处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2]。为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犹不能自胜。』詹子曰:『不能自胜,则从之。从之,神无怨乎!不能自胜而强弗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故《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3]。』

1 中山公子牟: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魏国攻占中山,他被封于此地,名为魏牟。中山在现今河北省一带。詹子:魏国人詹何,修道人士。本节出自《吕氏春秋宙为》和《庄子让王》。

2 阙:宫门外两旁的守护楼,墙壁用作悬挂政府通告,称为阙。这里借指朝政。

3 知和曰常四句:语见《老子》第五十五章及五十二章。

译文

中山公子魏牟向术士詹何说:我身处江海隐居避世,而心却在魏国的朝廷,为什么呢?詹何说:重视生命吧,重视生命就能轻视利益。魏牟说:虽然我知道重生轻利的道理,但我仍旧不能自我克制欲念。詹何说:不能克制欲念,便放纵它。放纵它后,精神便不会埋怨了!如果不能克制而勉强不跟从精神的意愿,这就称为双重伤害。受双重伤害的人,会归入不能长寿的类别啊!故此《老子》说:认识调和的道理称为常,认识常道称为明,贪恋生命而纵欲便会有灾殃,心机驱使精气称为逞强。

楚庄王问詹何曰[1]:『治国奈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也[2]。』

1 楚庄王:一说指应为楚顷襄王。本节出自《吕氏春秋执一》及《列子说符》。

2 修之身两句:引用《老子》第五十四章。

译文

楚庄王问詹何说:治国有什么方法呢?詹何回应说:为何明白治养身心的道理,而不明白治国的道理呢?楚王说:本人能够继立祖先的宗庙和国家的大业,愿意学习守国的道理。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闻过自身治养好而国家却混乱的,也没有听闻过身心混乱生病而国家却能够治理得很好的。因此治国之根本在于自己的身心,我不敢以枝末的事来回应君主。楚王说:好。故此《老子》说:修养自身,他的道德才是真实的。

赏析与点评

萧昌明提到:上智之人,以行为道,以身为丹;中智之人,以身为道,以性为丹;下智之人,以性为道,以命为丹,上智之人修养自身成丹,与这段所述的修之身,其德乃真是一致的。

故曰圣人之处世[1],不逆有伎能之士。故《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2]。』

1 曰:疑为衍文。

2 人无弃人三句:语见《老子》第二十七章。

译文

故此圣人的处世之道,不会拒绝有技能的人。因而《老子》说:(能够人尽其才便)没有被遗弃的人才,(善于物尽其用便)没有被抛弃的物品,这是合于道而保持明境。

赏析与点评

有道德的人会物尽其用,这亦反映了古代的环保思想。

颜回谓仲尼曰:『回益矣[1]。』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仲尼曰:『可矣。犹未也。』异日复见,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也。』仲尼曰:『可矣。犹未也。』异日复见曰:『回坐忘矣[2]。』仲尼遽然曰[3]:『何谓坐忘?』颜回曰:『隳支体[4],黜聪明,离形去知,洞于化通。是谓坐忘。』仲尼曰:『洞则无善也[5],化则无常矣。而夫子荐贤,丘请从之后。』故《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6]?』

1 益:得益,长进。本节出自《庄子大宗师》,文字稍有改动,而颜回及孔子的对话是庄子虚构的。

2 坐忘:指静坐而忘掉外物和自我,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3 遽然:突然、猛然。

4 隳:废弃。

5 善:《庄子》作好,即嗜好。

6 载营魄抱一四句:引用《老子》第十章。

译文

颜回对孔子说:我最近有长进了。孔子说:那是什么意思?颜回说:我忘掉礼乐了。孔子说:不错啊,似乎仍不够。过了一段日子后,二人再见面,颜回说:我近来又有新长进了。孔子说:那是什么意思?颜回说:我忘掉仁义了。孔子说:不错啊,似乎仍不够。又过了一段日子后,二人再见面,颜回说:我达到坐忘的境界了。孔子突然改变脸色说:什么是坐忘?颜回说:我静坐时忘掉了肢体的存在,罢黜聪明,离开了形躯,变得无智无慧,洞察自然变化的妙道。这就叫坐忘。孔子说:与道融合就没有了嗜好,与道化而为一就不拘于常理。看来夫子已远远超远了我,让我跟从在你后面吧。故此《老子》说:形躯与精神魂魄合一,能够不分离吗?结集精气达至柔和畅顺,能够像婴儿的状态吗?

物故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绳,至所极而已矣。此所谓《管子》『枭飞而维绳』者[1]。

1 枭飞而维绳:语出《管子宙合》,《管子》作:鸟飞而准绳。

译文

所以说事物有时近在身旁却远在天边,有时远在天边却近在身旁。故此智者行事,不会死守规条,能够达到终极的目标就行了。这就是《管子》所讲的雀鸟的飞行不像墨绳那样笔直,但它们一定能达到目标。

赏析与点评

确立长远的目标,中间的过程看似偏离是不重要的,只要在过程中学习,增长智慧,不断改善,就会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

曰:『何谓益而损之[1]?』曰:『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是故聪明睿智[2],守之以愚[3];多闻博辩,守之以陋;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俭;德施天下,守之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而弗失也。反此五者,未尝不危也。』故《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不新成[4]。』

1 损:减损。自己为着长远和整体的情况而损减眼前利益。本节出自《说苑敬慎》、《韩诗外传》等书。

2 睿智:通达深厚的智慧,接近或等同圣人的完美智慧。

3 守之以愚:道家中很重要的思想,提醒人们不要鲁莽行事,以免出现错误。

4 服此道者不欲盈三句:引用《老子》第十五章。

译文

(子贡)问:何谓要得益,先要减损?孔子说:因为事物旺盛后就会衰败,快乐到极点便会产生悲伤,太阳到了中午就会向西偏移,月亮圆了之后就会残缺。故此要达到聪明和最高的智慧,必须守持愚拙;要见多识广博学雄辩,必须守持孤陋寡闻;要勇猛坚毅,必须守持敬畏胆怯的状态;要富贵尊大,必须守持节俭的生活;要道德布施天下,必须守持谦逊退让。这五种情况,是从前圣王守护国家而没有错失的原因;违反这五种情况,没有不危险的。因而《老子》说:要维持此道的人,不要求满足欲望。唯有不满足,才能去旧更新。

赏析与点评

许多人都知道物极必反,此段认为应谦虚地守在不盈区域,如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多闻博辩,守之以陋;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俭;德施天下,守之以让,就是用余白、留白的态度,给别人和自己留一点空间。

亦称《淮南鸿烈》。据东汉高诱注序:“鸿, 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篇二十一,外篇三十三。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认为“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达于道者,反于清静, 究于物者, 终于无为”。主张“得在时, 不在争;治在道, 不在圣”。但另外又主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不必循旧。”和《商君书》主张相同;而《时则训》、《天文训》里又推崇阴阳五行之说,以是《汉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于杂家。东汉许慎、高诱为之注,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其中《天文训》全用清人钱塘之注,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资料。《神仙传》以刘安列于神仙。收入《道藏》第863—867册。

猜你喜欢

  • 卷二十一 要略

    本篇导读本卷是全书的概略大纲、序言,详细说明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作者在此卷表示各章节的顺序都有特别的关联设想,而且互为牵引补充,达到层层推进的深入效果。先秦的经籍,一般都把大纲、序..

    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十 泰族

    本篇导读泰有原始的意义,有泰一大道之意,亦有水流舒泰的自然意境,也有泰然自若的道体逍遥含意;族是聚合、聚集的意思。上一卷《修务》言有功,惠泽苍生,行不言的大道,学道有成。本卷则回顾泰古真人的妙道,气生..

    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九 修务

    本篇导读修,高诱注为勉,而务则注为趋,有趋向的意思。本卷指圣人对外有博施济众的趋向,对内则自我修养。本卷认为圣人君子的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他们的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八 人间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

    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七 说林

    本篇导读本卷《说林》与上篇《说山》相似,可说是姊妹篇,其说故事及箴言的形式相同,山和林木互相辉映,可见作者及编者的心思。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1],然待所不蹍..

    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六 说山

    本篇导读崇山峻岭,使人有稳重的感觉,山岭崇高屹立,有如大道擎天不倒。原注解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仁者乐山,因为山中万物生气勃勃,生而不相争,在山的不同高度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山中..

    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五 兵略

    本篇导读本卷兵略集中讨论了战争。先秦诸子各有兵略观点,本卷除了是集大成的系统性理论外,亦发展了独特的军事策略原则,当中谈到战争的由来及将帅的修养和军队的建立。作者认为作为军队的高层领导,总离不开大道的..

    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四 诠言

    本篇导读本卷诠言是用尽言词来诠释大道,虽然作者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了呈现宇宙的真谛,他仍锲而不舍地描述具体形态的大道。本卷详尽阐述无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所谓无为,就是归根返本,以道应付千万事情,..

    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三 泛论

    本篇导读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一 齐俗

    本篇导读习俗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齐俗就是齐同风俗的意思。本卷认为面对不同时代、地方、民族的各种风俗,君主都要尊重,不能用某一种礼法来束缚人民。此外,卷中认为应以道论者,总而齐之,要用大道一体作为主轴,..

    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 缪称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

    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九 主术

    本篇导读本卷原注题解说: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主是君主,术是治国之道,本卷全面地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原则是无为而治,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八 本经

    本篇导读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

    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七 精神

    本篇导读本卷论述了生命的起源、要素及养生之道等重要论题。卷中指出人类的精神是由天而来的,而且形躯会受到大自然直接影响,人体与万物具有感应的能力,如人能做到恬愉虚静,精神便可稳固。此外,卷中亦指出精神为..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六 览冥

    本篇导读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五 时则

    本篇导读时指时间或季节,则是法则或原则。本卷叙述了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统治者因应时则所实施的政令。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须望天而耕稼,而每个月的天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人必须适应天时的改变,才会获..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四 墬形

    本篇导读本卷吸收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地理知识,内容包括广博的见闻异物,又用当时的科学眼光加以描述,渐渐脱离上古神秘的面纱,是汉代最重要的地理文献。此卷又呈现出古代的宇宙观,解释天地为实有的大自..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三 天文

    本篇导读本卷依据古代上考天文的严格治学态度,探索了无尽的穹苍,并总结了西汉以前的中国星象、天文、历法的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天体二十八宿的布局。它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虽然今天看来只是陈旧..

    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 俶真

    本篇导读俶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真是真实、纯真的意思,是道的内涵的主要素质。本卷以得道为目标,说明如何养性存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本卷亦阐述了具备德行的基本客观标准,解释贤人、圣人、真人的不同..

    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一 原道

    本篇导读本卷所述的道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根本和开端,也是《淮南鸿烈》的宗旨。原道有原始原本的特殊意义,是诸子百家共通的基石,不可取代。本卷指出道是开始,在空间上和形态上都没有限制及定义,它有无限的发挥空间..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