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扬名章第十四
本篇导读
《开宗明义章第一》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本章的主旨便是要说明立身行道和扬名后世的关系。在儒家的角度言之,君子要扬名后世,一定先要事亲孝、事兄悌、居家理。儒家认为,若君子能把这些家内之事做好,必然可以名立于后世。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1]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2]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3] ,而名立于后世矣。』
1 君子之事亲孝两句:这里是指君子对亲能孝,必可对君能忠。
2 居家理:处理家事有条理。
3 行:指孝、悌、善于理家三种优良的品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因此能够将对父母的孝心,移作侍奉君王的忠心;侍奉兄长知道服从,因此能够将对兄长的服从,移作侍奉官长的顺从;管理家政有条有理,因此能够把理家的经验移于做官,用于办理公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美好的品行道德,在外也必然会有美好的名声,美好的名声将流传百世。
赏析与点评
每当读到移孝作忠的时候,我们总会痛恨万分,痛恨在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下,儒家将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强行互通,以达至愚民的效果。其实,当我们稍稍懂得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会明白移忠作孝其来有自,并非纯是愚民思想的产物。在古时候的中国,邦和国是一个依靠血缘关系组织而成的共同体(community)。在宗法性的社会结构下,孝和悌不仅是家庭伦理的道德要求,也不是个人修养的私德。因为儒家相信个人私德的修养,最后可以扩而充之,由个人、家庭、社会推至国家。所以孔子说:孝慈则忠,又引《尚书》说: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或许我们会问:孝悌和忠顺原来就是从属于不同的范畴,它们又怎可以相提并论?是的,关于情与义的矛盾,很久以前,法家的韩非早已一语道破: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韩非子五蠹》)我想儒家学者并非没有考虑到孝和忠之间的矛盾,只是儒学以人性的感情心理作为出发点,以家庭成员的爱作为轴心和基础,来构建社会的一切,包括伦理、政治和宗教。这种情理交融的结构,使移孝作忠由不可能变成可能,也使个人私德修养变得无比重要。所以,移孝作忠起码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一种愚民工具,而是儒家对人性抱乐观态度的一种表现。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今天,大部分为人父母的,都懂得为子女的未来而筹算。由周一到周日,我们的孩子也被强制学习。不仅琴、棋、书、画要懂,最好动静皆宜,文武俱佳。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回到家中,却缺乏了家庭教育。所谓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子女共处的时候,父母的身体力行对子女想法、行为的影响。倘若孩子缺乏恒常的家庭教育,无论再多的技能培训,也难以使他们行成于内,更遑论能名立于后世了。
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宋王应麟疑其为后人依托孔子、曾子而作。清纪昀以为是孔门后学七十子之徒所作。《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孝经》有二十二章,《今文孝经》有十八章。《新论》说《古文孝经》有一千八百七十二字,今文经相异者有四百多字。唐代玄宗注《孝经》用今文本,邢昺疏亦用今文本,成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宋朱熹《孝经刊误》又用古文本。删二百二十二字,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清吴澄《孝经定本》,又改用今文本,分经一章,传十二章。主旨宣扬封建孝道。以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主张不亏体、不辱身、养志重于养体;并细分为庶人之孝、士之孝、卿大夫之孝、诸侯之孝、天子之孝等。是研究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