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节用中

2025-04-19 18:12 墨子译注

【题解】

本篇主旨仍是在谈要节约用度的道理,理论面有所扩展,但论述较为简略。首段总论圣王统治天下就是要尽职尽责地去做爱民利民的事情。接下来,墨子分别从器用、饮食、衣服、舟车、丧葬和宫室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这些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东西足用就可以了,过度的贪占和奢华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圣明的君主从不做这样的事情。与前篇大谈圣人以节用为国之利相比,本篇则为统治者更加上了一道道德的防线,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则天下望风而靡,统治者亦将无往而不利。

21.1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1],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2],殁世而不卷[3]。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

【注释】

[1] 谨:当为勤,尽心(于省吾说)。

[2] 餍:通厌。

[3] 殁世:即没世,指终身。卷:当为倦(苏时学说),倦怠,厌倦。

【译文】

墨子说:古时的明王和圣人,之所以能够称王天下,匡正诸侯,是因为他们尽心竭力去爱护百姓,勤谨而宽厚地为百姓谋福利,忠诚和信义联系在一起,又使人民看到利益,所以人民对他们终身不厌弃,毕生不倦怠。古时的明王和圣人,他们之所以称王天下、匡正诸侯,正在于此。

21.2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1]: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2],陶冶梓匠[3],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注释】

[1] 节用:据下文例当为器用。

[2] 轮车:指造轮子和车子的工匠。鞼匏:指皮革匠。

[3] 陶冶:指制陶工和铁匠。梓匠:指木工。

【译文】

因此,古时的圣王制定下制造日用器物的法则,说:凡是天下百工,造轮的、造车的、制皮革的、烧陶器的、铸五金的、做木器的工匠,让他们去从事各自的专长。又说:凡是足够供给百姓使用时,就停止。各种只增加费用而不增加百姓利益的事情,圣王是不做的。

21.3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1],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阯[2],北降幽都[3],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逮至其厚爱[4],黍稷不二,羹胾不重[5],饭于土塯[6],啜于土形[7],斗以酌。俯仰周旋威仪之礼[8],圣王弗为。

【注释】

[1] 继:当为增(李笠说)。

[2] 交阯:即交趾,古地名,即今之越南。

[3] 降:当为际(王念孙说),接近。幽都:即幽州,今北京地区。

[4] 爱:当作受。厚受,指其身所受(曹耀湘说)。

[5] 胾:切成大块的肉。不重:指肉块或肉汤二者只吃一种。

[6] 土塯:盛饭的瓦器。

[7] 啜:饮。形:当作铏,羹器(毕沅说)。

[8] 周旋:指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威仪:指古代典礼中的容貌举止和仪式。

【译文】

古时圣王制定饮食的法则,说:能够充实肠胃,增补血气,强健四肢,让耳聪目明,就停止。不刻意追求五味调和、气味芳香,不罗致远方国家的珍奇异品。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古时尧治理天下,南面安抚交趾,北面连接幽都,东面和西面直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但说到他最大的享受,黍稷之中从不吃两种,肉块和肉汤也只吃一种,用瓦器盛饭,用瓦盆盛汤,用木勺喝酒。那些俯仰进退揖让的繁文缛节,圣王是不做的。

21.4 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1],轻且暖;夏服絺绤之衣[2],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注释】

[1] 绀:深青带红的颜色。緅:红青色。

[2] 絺:细葛布。绤:粗葛布。

【译文】

古时圣王制定做衣服的法则,说:冬天穿深青带红色的衣服,轻便而且暖和;夏天穿粗、细葛布的衣服,轻便而且凉爽,这样就可以了。各种只增加费用而不增加百姓利益的事情,圣王是不做的。

21.5 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1],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甲为衣则轻且利,动则兵且从[2],此甲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3],足以将之,则止[4]。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注释】

[1] 狡:健。

[2] 兵:疑当作弁(孙诒让说),便利。

[3] 利:当为制(王念孙说)。

[4] 将:行。

【译文】

古时圣人因为猛禽凶兽经常伤害百姓,所以教百姓走路随身带着兵器,白天带着剑,用剑刺能进入,用来劈斩能砍断,击打旁边也不会折断,这就是剑带来的好处。铠甲作军服轻巧而且便利,行动时方便自如,这就是铠甲带来的好处。车辆装能载重并到达远方,乘坐安稳,拉起来便利,安稳就不会伤害人,便利就可以快速到达,这就是车辆带来的好处。古时圣王因为河流宽阔不能渡过,所以制造船和桨,足以渡河就停止了。即便是三公、诸侯之尊前来,船和桨也不会更换,划船的人也不会加以修饰,这就是船带来的好处。

21.6 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曰:衣三领[1],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2],流不发泄则止[3]。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

【注释】

[1] 衣三领:即三套衣服。

[2] 堀:借为窟(孙诒让说)。

[3] 流:臭气。

【译文】

古时圣王制定了丧葬的法则,说:衣服三套,足以穿到肉体腐烂。棺木三寸,足以用到尸骨腐烂。墓穴的深度不到地泉,不让腐烂的气味散发到地面上就可以了。死者被安葬以后,活着的人就不要长时间服丧致哀。

21.7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堀穴,曰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烝[1],恐伤民之气[2],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3],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注释】

[1] 熏:温暖。烝:指热气盛。

[2] 气:指人的元气。

[3] 蠲:清洁,干净。

【译文】

古时人刚刚产生,还没有房子的时候,依傍丘陵挖洞穴居住。圣王考虑这件事,认为挖掘洞穴,冬天可以躲避风霜和寒冷;但等到夏天,下面潮湿,上面热气熏蒸,恐怕会伤害百姓的身体,所以建造宫室,给人民带来益处。既然如此,那么建造宫室的法则是怎样的呢?墨子说:它的四壁可以抵挡风寒,上面可以抵御雪霜雨露,里面很干净,可以祭祀,有围墙可以隔开男女,就可以了。各种增加费用而不增加人民利益的事情,圣王是不做的。

【评析】

墨子之学出自儒者之门,是一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物。他的学术思想能够超脱儒家思想的局限,以大胆的怀疑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另起炉灶,开百家争鸣之先河。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理论分野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仁爱与兼爱之别,二是礼乐与节用之争。关于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区分,前文已有详细阐述,此处重点谈谈儒家礼乐思想与墨家节用思想的争论。《淮南子要略篇》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孔子认为,周礼文质彬彬,既能满足治国平天下的需要,也比质木无文的夏礼更富有人文色彩。墨子则恰恰相反,认为繁文缛节斯文有余,实用不足;厚葬久丧劳民伤财,都是十足的无用之费,实在不足为训,所以才会弃周礼而改尊夏礼,大力提倡节用。

从墨子的出身和立场来看,节用思想的提出的确在情理之中。但也正因为墨子的出身和立场,导致他的思想理论与绝大多数贵族出身的思想家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他的学说一经提出便招来了种种责难和攻击。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评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认为: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烧若焦。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嚽菽饮水,恶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竭其原,而焦天下矣。(《荀子富国》)即便对墨子抱有了解之同情的庄子,也感慨: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庄子天下》)。正如荀子和庄子指出的那样,墨子的出发点、思想境界、自律精神和个人能力都没有问题,墨子的问题是以己度人,要求每个人都达到他的思想境界和自律能力。墨子的这种典型的中国家长式作风显然给予论敌以可乘之机,但这依然不是问题的实质。事实上,墨子和荀子在根本的思想理念上已经有所分别。墨子的救世理念主要集中在统治阶级本身,他希望通过统治者的道德自律和身体力行,自上而下地缓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梦想。而荀子却是借助隆礼重法约束和克制人性本身恶的欲望,从整体上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客观而言,墨子的平民立场并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墨子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全部推到或者全部寄希望于统治者身上,这或许是墨家思想不受统治阶级青睐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墨子不是不好,而只是没有把事情办好。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明鬼下

    【题解】《明鬼》上、中篇亡佚,现仅存下篇。此篇主题与《天志》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天志》重在宏观和社会上层层面,《明鬼》重在微观和社会下层层面,有巩固和深化《天志》主题的作用。《明鬼》主旨在论述鬼神的..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下

    【题解】《天志》下篇在主题立意上与上篇和中篇保持一致,但文字上的脱漏与错乱之处较多。本篇与前两篇相比,除了文字上的繁复以外,还多出来一些内容,即运用对比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论述作者关于要求人们遵循上天意..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中

    【题解】《天志》中篇更为详细地阐述了天志的权威性,人类只有遵循天志才能得到上天的奖赏和庇护,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宁。墨子指出,天志总的来说就是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上

    【题解】《天志》分为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墨子是一个宗教神学目的论者,他认为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天,天比天子更尊贵、也更有智慧,因此天子和天下所有人必须遵循天的意志。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葬下

    【题解】《节葬》分为上、中、下三篇,现仅存下篇。节葬问题是墨子与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歧点,但本文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当时统治阶级虚伪浮夸的生活风气。墨子的节葬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对厚葬,二是..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用上

    【题解】《节用》分为上、中、下三篇,今下篇亡佚,此为上篇。节用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墨家思想区别于百家思想的重要标志。节用思想的主旨是去无用之费,即不追求华丽的形式而只注重实用,凡是不实用的,不能..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下

    【题解】《非攻》下篇主题依然是对战争的质疑和非难,但论证的重心却与中篇有所区别,从求助于历史经验转而借助天鬼。这个论证角度的展开来源于论敌的反击,墨子的论敌妄图从根本上摆脱战争不义的不利地位。墨子根据..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中

    【题解】本篇主旨依然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与非难,但相比前篇那种总纲似的破论立论,本篇则是与论敌展开了正面论战。墨子开篇列举了发动战争的种种害处,归结为一点,就是攻伐之害实质上是在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使百..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上

    【题解】《非攻》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为上篇。《非攻》的主旨是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提倡非攻,实质上是对兼爱思想提供理论支持,或者说是兼爱思想的系统化。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根源就在于人类自..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下

    【题解】《兼爱下》篇的主旨与上、中篇大致相同,但论证角度稍有区别,论述也更为详尽。开篇点明要为天下兴利除弊的主旨,紧接着指出当前天下混乱的症结所在即在于别。本文采取双起双承的论证方式,明确表示天下之众..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中

    【题解】前篇属于理论纲领,本篇则以问难的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证。墨子认为,兼爱之说事关天下治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所以他要求人们都能做到爱人如己,无所偏私。本篇最大的特色在于通篇采用设问的方式论..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上

    【题解】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他将天下大乱的根源归之于人性,极具理论深度。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以爱自己的心态去爱别人,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兼相爱,则天下治。这篇文章层次清..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下

    【题解】本篇与前两篇主旨相同,旨在说明为政者要用尚同的方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处理政务,管理国家。文章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就一定要得下之情,只有真正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且切实做到惩恶赏善,则国..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中

    【题解】本篇与前篇的主旨大致相同,内容既有所重叠又有所发展。前篇说到天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所以仍然会遭受暑热严寒、风霜雨露的灾害,其理论范围主要在阐发人道。本篇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对天道..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上

    【题解】《尚同》分为上、中、下三篇,主旨是强调是非善恶要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标准的制订权和解释权要统一于天子,这样才能避免纠纷,使天下得到治理。本文开篇虚拟上古始有人民之时,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下

    【题解】本篇文辞错乱难通之处较前两篇为多,然其大体仍接续前文之余绪,通过对古、今为政者的做法进行对比,来说明只有真正任用贤能之人,才能得到更多贤能之士的诚心归附,从而走向国家大治、百姓康乐。墨子认为,..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中

    【题解】《尚贤》上篇为理论总纲,而中篇则是从上位者的角度出发,要求国家统治者要能够为贤者提供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充要条件。墨子开篇就提醒统治者要知道尚贤乃为政之本,进而提出进贤使能的原则,也就是置三本,即..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上

    【题解】《尚贤》,《汉书艺文志》作《上贤》,即以贤者为上。此篇主旨在论述尚贤乃为政之本。所谓贤者,就是指那些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德才兼备之士,墨子认为贤者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国家强盛的根本..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三辩

    【题解】本篇名为《三辩》,但对话双方仅有两次往复问难,显系残文,又因内容与墨子的非乐思想一致,故有学者认为本篇是《非乐》篇的残文。文中通过墨子和程繁之间的对话,讨论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程繁的观点带有较为..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辞过

    【题解】由于《辞过》篇与《节用》上篇和中篇的内容较为接近,有研究者主张将此篇并入《节用》的下篇。本篇名为《辞过》,内容以立意为主,过非错,错是质的差别,而过只是量的方面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辞过就是要求把..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