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尚同上

2025-04-19 17:21 墨子译注

【题解】

《尚同》分为上、中、下三篇,主旨是强调是非善恶要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标准的制订权和解释权要统一于天子,这样才能避免纠纷,使天下得到治理。本文开篇虚拟上古始有人民之时,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天下纷扰,不能和睦共处。这是尚同理论的逻辑起点,从这里出发,才有了正长、诸侯、天子逐级向上统一话语权的必要。墨子最后指出,即使人们的思想都统一于天子,仍不免会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未能同一于天,因此受到上天的惩罚。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依然是墨子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11.1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1],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2],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3],腐㱙余财不以相分[4],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注释】

[1] 兹:通滋,愈益,更加。

[2] 作:始(王念孙说)。

[3] 相劳:指相互帮助。

[4] 㱙:腐臭。

【译文】

墨子说:古时候人类刚刚产生,还没有刑法和行政管理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意思因人而异。所以一个人就是一种道理,两个人就是两种道理,十个人就是十种道理,人越多,所谓的道理也就越多。所以每个人都肯定自己的道理,而否定别人的道理,故而互相非难。所以在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抱怨憎恶,分别离散,以至不能再次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损害,以至于有多余的力量而不能互相帮助,有多余的财物到腐烂也不拿来分给别人,隐藏经世良方而不传授给别人,天下的混乱,如同禽兽一样。

11.2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1],生于无政长[2]。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3]。天子三公既以立[4],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5],不可一二而明知[6],故画分万国[7],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8]。

【注释】

[1] 虖:假借字,同乎(孙诒让说)。

[2] 政长:行政长官。政当为正(毕沅说)。

[3] 三公:古代辅助天子最高级别的行政官员。

[4] 以:通已。

[5] 辩:通辨。

[6] 一二:疑为一一之误。

[7] 画:同划。

[8] 正:同政(孙诒让说)。

【译文】

明白天下混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选拔天下贤能并可任用的人,拥立他做天子。天子确立以后,因为个人精力有限,又选拔天下贤能并可任用的人,立他们作三公。天子、三公确立以后,因为天下幅员辽阔,远方国家以及异地人民各自是非利害的区别无法一一辨别清楚,所以把天下划分为许多诸侯国,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的国君确立以后,又因为他们的精力有限,所以又选择他们国家中有才能并可任用的人,置立为各级行政长官。

11.3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1],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2]。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3],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注释】

[1] 而:同与(王引之说)。

[2] 傍:同访(孙诒让说)。

[3] 意若:假如,如果。

【译文】

行政长官具备之后,天子对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的事或不好的事情,都要来报告上级。上级认为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上面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上级有过错就要规劝进谏,下面有善行就查访推荐。服从上级而不在下面勾结,这才是上级所以奖赏而下面所以称赞的原因啊。假如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情,都不告诉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不能加以肯定,上级认为是不对的不能加以否定,上级有了过错而不进行规劝进谏,下面有了善行而不查访推荐,在下面勾结而不服从上级,这就是上面所以惩罚而百姓所以毁谤的原因啊。上级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奖赏或惩罚,就必然会明察而详审可信。

11.4 是故里长者[1],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2]。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3],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注释】

[1] 里长:先秦时期以二十五家为一里,里有里长。

[2] 乡长:先秦时期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有乡长。

[3] 去:除去,改正。若:你,你的。

【译文】

所以里长是一里之中的仁人。里长对里中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乡长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乡长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好的行为。那么乡里怎么会混乱呢?考察那些治理好的乡里,是什么缘故呢?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标准,所以乡里能够治理好。

11.5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1],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注释】

[1] 据上下文,此处者字疑为衍文。

【译文】

乡长是一乡之中的仁人。乡长对一乡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上报给国君。国君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国君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国君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好的行为。那么国家怎么会混乱呢?考察那些治理好的国家,是什么缘故呢?国君能够统一全国的标准,所以国家能够治理好。

11.6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1],溱溱而至者[2],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3],请以治其民[4]。譬若丝缕之有纪[5],罔罟之有纲[6],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7]。

【注释】

[1] 飘风:旋风,大风。苦雨:指久下不停的霖雨。

[2] 溱溱:风雨盛的样子。

[3] 五刑:指古代五种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

[4] 请:通诚(孙诒让说),确实,的确。

[5] 纪:丝的头绪。

[6] 罔罟:渔网。纲:渔网的总绳。

[7] 所:下脱以字(俞樾说)。

【译文】

国君是一国的仁人。国君对全国的百姓发布政令,政令上说:听到好或不好的事情,一定要上报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要加以肯定;天子认为是不对的,一定都要加以否定。改正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好的言论;改正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那么天下怎么会混乱呢?考察天下能够治理好,是什么缘故呢?天子能够统一全国的标准,所以天下能够治理好。天下的百姓都对上服从于天子,而不是服从于上天,那么灾难仍然无法免除。现在如果天上暴风霖雨汹涌而来,这就是上天用来惩罚百姓不服从于上天啊。所以墨子说:古时的圣王制定了五种刑罚,确实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网有总绳,是用来约束天下那些不服从于上面统治的百姓的。

【评析】

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实质上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理性精神的觉醒,因为这其中暗含着一个如何治理人类社会、建立人类社会秩序的伟大命题。中国先秦历史上对天人关系的思考经历过几次大的理论调整,最早的一次大思考以绝地天通为标志,这次思想调整的结果是把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了出来,开启了人类独立思考人类自身命运的文化苦旅。《国语楚语下》记载: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云: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从这两次绝地天通的史料记载看,这次人神关系的混乱与调整大致发生在颛顼和尧执政期间,源于人类理性精神的觉醒和对神灵的质疑,调整的结果是神灵向人的妥协,即人神不扰,各得其序。第二次大思考发生在春秋末、战国初期,主要以老子的道法自然观为代表,即人类的理性思考自觉向天道规律汲取智慧,天已经从神的范畴开始向哲学本体论的范畴转化。第三次大思考发生在战国末期,以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为代表,人类思想已经完全跨越神灵的障碍,人的理性精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墨子的尚同思想处于第二次天人关系大思考的关键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尽管为这次天人关系的思考奠定了哲学基础,但并未系统提出如何利用天道秩序建立人类社会秩序的理论。墨子则是结合绝地天通和道法自然的智慧,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系统提出了自己对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理论。墨子认为: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人类社会***的根源在于无正长!墨子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将尚贤思想发挥到极致,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既贤且可,并按照自身条件挑选贤且可的三公、诸侯、正长,以自己为中心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同心圆领导结构,把社会治理的话语权和标准制订权牢牢把握在手中,就能实现建立起理想人类社会秩序的梦想。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然而,这仍然不够,因为这种理论还缺乏合法性,缺乏一个哲学基础或理论前提,所以墨子指出: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只有把天作为自己理论的前提,才真正具备理论上的权威性和道义上的合法性。

墨子不但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有着伟大献身精神的实干家。他不但遍行天下推广自己的理论,沐雨栉风,不辞劳苦,还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弟子中间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在学派内部建立起严格的组织制度。尚同就是其组织原则,主要有两点:一是精英主义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二是集体主义原则,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可以提意见,但在大的原则上必须服从集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以补救时弊,而尚同理论就是通向其梦想世界的必由之路。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明鬼下

    【题解】《明鬼》上、中篇亡佚,现仅存下篇。此篇主题与《天志》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天志》重在宏观和社会上层层面,《明鬼》重在微观和社会下层层面,有巩固和深化《天志》主题的作用。《明鬼》主旨在论述鬼神的..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下

    【题解】《天志》下篇在主题立意上与上篇和中篇保持一致,但文字上的脱漏与错乱之处较多。本篇与前两篇相比,除了文字上的繁复以外,还多出来一些内容,即运用对比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论述作者关于要求人们遵循上天意..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中

    【题解】《天志》中篇更为详细地阐述了天志的权威性,人类只有遵循天志才能得到上天的奖赏和庇护,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宁。墨子指出,天志总的来说就是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上

    【题解】《天志》分为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墨子是一个宗教神学目的论者,他认为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天,天比天子更尊贵、也更有智慧,因此天子和天下所有人必须遵循天的意志。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葬下

    【题解】《节葬》分为上、中、下三篇,现仅存下篇。节葬问题是墨子与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歧点,但本文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当时统治阶级虚伪浮夸的生活风气。墨子的节葬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对厚葬,二是..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用中

    【题解】本篇主旨仍是在谈要节约用度的道理,理论面有所扩展,但论述较为简略。首段总论圣王统治天下就是要尽职尽责地去做爱民利民的事情。接下来,墨子分别从器用、饮食、衣服、舟车、丧葬和宫室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用上

    【题解】《节用》分为上、中、下三篇,今下篇亡佚,此为上篇。节用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墨家思想区别于百家思想的重要标志。节用思想的主旨是去无用之费,即不追求华丽的形式而只注重实用,凡是不实用的,不能..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下

    【题解】《非攻》下篇主题依然是对战争的质疑和非难,但论证的重心却与中篇有所区别,从求助于历史经验转而借助天鬼。这个论证角度的展开来源于论敌的反击,墨子的论敌妄图从根本上摆脱战争不义的不利地位。墨子根据..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中

    【题解】本篇主旨依然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与非难,但相比前篇那种总纲似的破论立论,本篇则是与论敌展开了正面论战。墨子开篇列举了发动战争的种种害处,归结为一点,就是攻伐之害实质上是在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使百..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上

    【题解】《非攻》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为上篇。《非攻》的主旨是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提倡非攻,实质上是对兼爱思想提供理论支持,或者说是兼爱思想的系统化。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根源就在于人类自..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下

    【题解】《兼爱下》篇的主旨与上、中篇大致相同,但论证角度稍有区别,论述也更为详尽。开篇点明要为天下兴利除弊的主旨,紧接着指出当前天下混乱的症结所在即在于别。本文采取双起双承的论证方式,明确表示天下之众..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中

    【题解】前篇属于理论纲领,本篇则以问难的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证。墨子认为,兼爱之说事关天下治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所以他要求人们都能做到爱人如己,无所偏私。本篇最大的特色在于通篇采用设问的方式论..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上

    【题解】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他将天下大乱的根源归之于人性,极具理论深度。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以爱自己的心态去爱别人,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兼相爱,则天下治。这篇文章层次清..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下

    【题解】本篇与前两篇主旨相同,旨在说明为政者要用尚同的方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处理政务,管理国家。文章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就一定要得下之情,只有真正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且切实做到惩恶赏善,则国..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中

    【题解】本篇与前篇的主旨大致相同,内容既有所重叠又有所发展。前篇说到天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所以仍然会遭受暑热严寒、风霜雨露的灾害,其理论范围主要在阐发人道。本篇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对天道..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下

    【题解】本篇文辞错乱难通之处较前两篇为多,然其大体仍接续前文之余绪,通过对古、今为政者的做法进行对比,来说明只有真正任用贤能之人,才能得到更多贤能之士的诚心归附,从而走向国家大治、百姓康乐。墨子认为,..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中

    【题解】《尚贤》上篇为理论总纲,而中篇则是从上位者的角度出发,要求国家统治者要能够为贤者提供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充要条件。墨子开篇就提醒统治者要知道尚贤乃为政之本,进而提出进贤使能的原则,也就是置三本,即..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上

    【题解】《尚贤》,《汉书艺文志》作《上贤》,即以贤者为上。此篇主旨在论述尚贤乃为政之本。所谓贤者,就是指那些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德才兼备之士,墨子认为贤者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国家强盛的根本..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三辩

    【题解】本篇名为《三辩》,但对话双方仅有两次往复问难,显系残文,又因内容与墨子的非乐思想一致,故有学者认为本篇是《非乐》篇的残文。文中通过墨子和程繁之间的对话,讨论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程繁的观点带有较为..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辞过

    【题解】由于《辞过》篇与《节用》上篇和中篇的内容较为接近,有研究者主张将此篇并入《节用》的下篇。本篇名为《辞过》,内容以立意为主,过非错,错是质的差别,而过只是量的方面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辞过就是要求把..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