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非攻上

2025-04-19 17:51 墨子译注

【题解】

《非攻》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为上篇。《非攻》的主旨是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提倡非攻,实质上是对兼爱思想提供理论支持,或者说是兼爱思想的系统化。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根源就在于人类自身存在特定的思想误区,小事明白大事糊涂。窃人桃李、杀人越货叫不义,大为攻国,则弗知非。天下君子不以为非,反以为美。这种思想上的误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种认识实质上为恃强凌弱者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导致道德沦丧,弱肉强食。文章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现象谈起,由小及大,从具体到抽象,推理严密,论证坚确不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17.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1],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2],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3],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注释】

[1] 攘:偷盗,抢夺。豕:猪。豚:小猪。

[2] 兹:通滋,更。

[3] 扡:同拖,拉下,剥下。

【译文】

这里有一个人,潜入别人的果园,偷窃园中的桃李,大家听到就会指责他,执政的长官捕获窃贼就会处罚他。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损害别人的利益以求利己。至于偷人的鸡啊狗啊大猪小猪的,他的不义又超过潜入别人园圃偷窃桃李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因为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他的不仁更甚,罪过更重。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走别人牛马的人,他的不仁义又超过了偷盗别人鸡狗猪豚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损害别人愈发严重。如果说损害别人越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甚,罪过就更重。至于杀害无辜的人,剥下他的衣服皮裘,夺走他的戈剑,这种不义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栏厩抢走马牛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损害别人愈发多。如果说损害别人越多,那么他的不仁义就更加过分,罪过更加严重。面对这些事,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谴责,称之为不义。当今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不但没有人知道反对,反而跟着称赞这种行为是义。这能说是明白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17.2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1]。若以此说往[2],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3],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4]?

【注释】

[1] 有:构成。

[2] 以此说往:指以此类推。

[3] 情:通诚(王念孙说),的确,实在。

[4] 奚说:怎么解释,什么理由。

【译文】

杀一个人叫不义,必定构成一项死罪。如果以此类推,杀十个人,就有十重不义,必定构成十项死罪;杀一百人,就有百重不义,必定构成百项死罪。面对这些,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谴责,称之为不义。当今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没有人知道反对,反而跟着称赞这种行为是义,的确是不懂这是不义,所以才会记载下那些称赞攻国的话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攻打别国是一种不义,有什么理由还要记下这些不义的言论留给后代呢?

17.3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1];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注释】

[1] 辩:通辨,辨别。

【译文】

现在有这样一个人,少见黑说是黑,多见黑就说是白,那么一定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辨别黑白。少尝苦说是苦,多尝苦说是甜,那么一定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辨别甘苦。如今小事上做错,人们知道责备他;大事上做错去攻打别国,却不知责备,反而跟着称赞为义。这能说是明辨义和不义吗?由此可知,天下君子判断义与不义的观念是多么混乱啊!

【评析】

从逻辑上看,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非攻只是兼爱思想的理论延伸。但从墨子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社会实践来看,非攻却是墨子理论的落脚点和积极救世的实际切入点。所谓非攻,就是反对和制止不义的侵略战争。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五霸方告一段落、战国七雄又乘势而起的时期,中原大地上硝烟不断,战火连天,真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下》)。众多中小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处处受制于人,不胜蚕食之苦。墨子生活在日渐式微的鲁国,对战争带来的不幸、灾难与痛苦有着真切的生活体验,这是他矢志不渝地提倡非攻思想的强烈主观愿望,也是他全身心投入到改变这个恃强凌弱社会现实的强大动力。止楚攻宋,止鲁阳文君攻郑,止齐太公攻鲁,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也是墨子身上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非攻》上篇作为三篇之首,重在一个破字,破除人类对不义战争的迷思,破除人类思想误区的迷雾。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就在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思想误区,即很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忘记原则或者在大事和小事上持双重标准而不自知。说起来简单,但当局之人往往难以自悟。在这个问题上,墨子不但独具慧眼,而且在说理方面也能做到化繁为简、游刃有余。文章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现象谈起,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由小及大,从具体到抽象,推理针线绵密,执论坚确不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窃人桃李、杀人越货叫不义,大为攻国,则弗知非。天下君子不但不以为非,反而推波助澜。这种思想上的误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种认识实质上为恃强凌弱者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导致道德沦丧,弱肉强食。全篇并没有过多着墨于非攻,但每句话都是为非攻作铺垫。墨子在说理过程中,不但运用了排比的长句形式,还连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技巧,文章既明白易懂,又具备雄辩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墨家十分重视逻辑学的研究,对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墨子在论辩中十分讲究推理、比喻、引证等逻辑方法。《非攻上》采取了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从日常现象出发,窃人桃李有错,连续推论出杀一人有一重死罪,杀十人有十重死罪,杀百人有百重死罪,列国攻伐杀人无数则罪就更大。从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使文章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说服力量。由于墨子善于从日常生活出发进行严密推理,从而使文章明白易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明鬼下

    【题解】《明鬼》上、中篇亡佚,现仅存下篇。此篇主题与《天志》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天志》重在宏观和社会上层层面,《明鬼》重在微观和社会下层层面,有巩固和深化《天志》主题的作用。《明鬼》主旨在论述鬼神的..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下

    【题解】《天志》下篇在主题立意上与上篇和中篇保持一致,但文字上的脱漏与错乱之处较多。本篇与前两篇相比,除了文字上的繁复以外,还多出来一些内容,即运用对比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论述作者关于要求人们遵循上天意..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中

    【题解】《天志》中篇更为详细地阐述了天志的权威性,人类只有遵循天志才能得到上天的奖赏和庇护,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宁。墨子指出,天志总的来说就是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上

    【题解】《天志》分为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墨子是一个宗教神学目的论者,他认为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天,天比天子更尊贵、也更有智慧,因此天子和天下所有人必须遵循天的意志。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葬下

    【题解】《节葬》分为上、中、下三篇,现仅存下篇。节葬问题是墨子与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歧点,但本文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当时统治阶级虚伪浮夸的生活风气。墨子的节葬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对厚葬,二是..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用中

    【题解】本篇主旨仍是在谈要节约用度的道理,理论面有所扩展,但论述较为简略。首段总论圣王统治天下就是要尽职尽责地去做爱民利民的事情。接下来,墨子分别从器用、饮食、衣服、舟车、丧葬和宫室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用上

    【题解】《节用》分为上、中、下三篇,今下篇亡佚,此为上篇。节用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墨家思想区别于百家思想的重要标志。节用思想的主旨是去无用之费,即不追求华丽的形式而只注重实用,凡是不实用的,不能..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下

    【题解】《非攻》下篇主题依然是对战争的质疑和非难,但论证的重心却与中篇有所区别,从求助于历史经验转而借助天鬼。这个论证角度的展开来源于论敌的反击,墨子的论敌妄图从根本上摆脱战争不义的不利地位。墨子根据..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中

    【题解】本篇主旨依然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与非难,但相比前篇那种总纲似的破论立论,本篇则是与论敌展开了正面论战。墨子开篇列举了发动战争的种种害处,归结为一点,就是攻伐之害实质上是在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使百..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下

    【题解】《兼爱下》篇的主旨与上、中篇大致相同,但论证角度稍有区别,论述也更为详尽。开篇点明要为天下兴利除弊的主旨,紧接着指出当前天下混乱的症结所在即在于别。本文采取双起双承的论证方式,明确表示天下之众..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中

    【题解】前篇属于理论纲领,本篇则以问难的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证。墨子认为,兼爱之说事关天下治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所以他要求人们都能做到爱人如己,无所偏私。本篇最大的特色在于通篇采用设问的方式论..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上

    【题解】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他将天下大乱的根源归之于人性,极具理论深度。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以爱自己的心态去爱别人,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兼相爱,则天下治。这篇文章层次清..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下

    【题解】本篇与前两篇主旨相同,旨在说明为政者要用尚同的方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处理政务,管理国家。文章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就一定要得下之情,只有真正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且切实做到惩恶赏善,则国..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中

    【题解】本篇与前篇的主旨大致相同,内容既有所重叠又有所发展。前篇说到天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所以仍然会遭受暑热严寒、风霜雨露的灾害,其理论范围主要在阐发人道。本篇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对天道..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上

    【题解】《尚同》分为上、中、下三篇,主旨是强调是非善恶要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标准的制订权和解释权要统一于天子,这样才能避免纠纷,使天下得到治理。本文开篇虚拟上古始有人民之时,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下

    【题解】本篇文辞错乱难通之处较前两篇为多,然其大体仍接续前文之余绪,通过对古、今为政者的做法进行对比,来说明只有真正任用贤能之人,才能得到更多贤能之士的诚心归附,从而走向国家大治、百姓康乐。墨子认为,..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中

    【题解】《尚贤》上篇为理论总纲,而中篇则是从上位者的角度出发,要求国家统治者要能够为贤者提供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充要条件。墨子开篇就提醒统治者要知道尚贤乃为政之本,进而提出进贤使能的原则,也就是置三本,即..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上

    【题解】《尚贤》,《汉书艺文志》作《上贤》,即以贤者为上。此篇主旨在论述尚贤乃为政之本。所谓贤者,就是指那些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德才兼备之士,墨子认为贤者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国家强盛的根本..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三辩

    【题解】本篇名为《三辩》,但对话双方仅有两次往复问难,显系残文,又因内容与墨子的非乐思想一致,故有学者认为本篇是《非乐》篇的残文。文中通过墨子和程繁之间的对话,讨论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程繁的观点带有较为..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辞过

    【题解】由于《辞过》篇与《节用》上篇和中篇的内容较为接近,有研究者主张将此篇并入《节用》的下篇。本篇名为《辞过》,内容以立意为主,过非错,错是质的差别,而过只是量的方面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辞过就是要求把..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