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法仪

2025-04-19 16:45 墨子译注

【题解】

仪是一个多义词,既有法度的含义,也有典范、表率的意思。从整体上看,本文讨论的重点是法的根源(莫若法天),故当取典范之意。所谓法仪,就是法度的典范,意在为自己的思想主张寻找合法性的基础。墨子认为,人类社会必须遵循法度,但人类不能以自我为根源,法度的根源或者说取法的对象必然是、也只能是天。墨子的立论基础是上天行广而无私,施厚而不德,明久而不衰;其推论是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其结论是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贼害。从而推导出自己兼爱的思想观点。

4.1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1]。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2]。百工为方以矩[3],为圆以规[4],直以绳[5],正以县[6]。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7],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8],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9]。

【注释】

[1] 仪:指典范,表率。法仪就是指法度的典范。

[2] 百工:各种行业。

[3] 以:用。矩:直角尺,古代画方形用的工具。

[4] 规:圆规,古代用来画圆形用的工具。

[5] 绳:绳墨,木工用来画直线用的工具。

[6] 县:通悬,以绳悬重物,用以测定垂直度的工具。

[7] 中:符合。

[8] 放:通仿,仿效,模仿。依:遵照。

[9] 辩:通辨,分明,事实清楚。

【译文】

墨子说:天下所有做事的人,都不能没有法度的典范。没有法度的典范而能够把事情做好,这种情况是没有的。即使做了将相的士人,做事情也是有法度的;即使是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做事也都是要讲法度的。百工用矩来画方,用规来画圆,以绳墨来画直线,以绳悬重物来测定物体的垂直与否。不论巧匠还是一般工匠,都要以这些为法度。巧匠能够符合这些标准,一般的工匠即使不能符合这些标准,只要遵照着去做,还是要胜过自己原来的水平。所以百工做事,都有法度可以衡量。如今大到治理天下,其次治理大国,反而没有法度去衡量,这显然不如百工有法度可以遵循的好。

4.2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1]?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2]?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注释】

[1] 当:通倘,倘若,假如。奚若:如何,怎么样。

[2] 学:指自己的师长。

【译文】

那么以什么作为衡量万事的法度才好呢?如果都效法自己的父母会怎样呢?天下为人父母的人很多,但仁义的人很少。如果都效法他们的父母,就是效法不仁之人。效法不仁之人,是不能作为法度的。如果都效法自己的老师会怎样呢?天下为人师长的人很多,但仁义的人很少。如果都效法自己的老师,那么就是效法不仁之人。效法不仁之人,是不能作为法度的。如果都效法自己的国君会怎样呢?天下国君很多,但仁义的国君很少。如果都效法自己的国君,就是效法不仁之人。效法不仁之人,是不能作为法度的。所以,父母、老师和国君这三种人,都不能作为衡量万事的法度。

4.3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1],其施厚而不德[2],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3],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4]。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犓羊[5]、豢犬猪[6],絜为酒醴粢盛[7],以敬事天,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8]?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注释】

[1] 行:道。

[2] 不德:不认为自己有功劳。

[3] 度:取法。

[4] 贼:残害。

[5] 犓:用草料饲养牲口。

[6] 豢:以谷物喂养牲口。

[7] 絜:通洁。醴:甜酒。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供祭祀的谷物。

[8] 也:通邪。

【译文】

那么以什么作为衡量万事的法度才好呢?所以说:不如效法天。天道广大无私,它施与的恩泽深厚却从不自以为有功,它的光明长存而不衰竭,所以圣人会效法它。既然以天作为法度,其所作所为就必须都以天的标准去衡量。天所认可的就做,天不认可的就不做。那么上天认可的是什么、不认可的又有哪些呢?上天一定希望人们互爱互利,而不希望人们相互憎恶、自相残害。如何知道上天希望人们互爱互利,而不希望人们相互憎恶、自相残害呢?因为上天兼爱所有的人,也兼利所有的人。如何知道上天兼爱所有的人,兼利所有的人呢?因为上天兼有天下,供养万民。如今天下无论大国小国,都是上天的城邑;人不论年幼年长高贵低贱,都是上天的子民。因此天下人无不饲养牛羊,喂养猪狗,置备好洁净的甜酒和谷物,恭敬地祭祀上天。这不正说明上天兼有天下,供养万民吗?如果上天真的兼有天下,供养万民,又怎么能说他不希望人们之间互爱互利呢?所以说:爱人利人的人,上天必然赐福给他;憎恶人残害人的人,上天必然降灾祸给他。所以说:杀害无辜的人会招致不祥。否则又怎么会说人们如果相互残害,上天就会降灾祸给他呢?因此可知上天希望人们互爱互利,而不希望人们相互憎恶、相互残害。

4.4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1]。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2],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3],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注释】

[1] 宾:敬。

[2] 诟:辱骂。

[3] 遂:通坠。

【译文】

古时的圣王大禹、商汤、文王、武王,兼爱天下的百姓,带领百姓尊奉上天、敬事鬼神,给百姓带来的利益多,所以上天赐福给他们,让他们成为天子,天下的诸侯都恭敬地侍奉他们。残暴的帝王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憎恨天下的百姓,带领臣民辱骂上天、侮辱鬼神,他们残害的人很多,所以上天降灾难给他们,使他们失去自己的国家,死后还要受刑戮以示众于天下,后世子孙批评他们,直到现在也没停止。所以做了恶事而招致灾祸的人,是夏桀、商纣、周幽王和周厉王他们;爱人利人而得到赐福的人,就像大禹、汤、文王和武王他们。爱人利人而得到赐福的人不乏其人,憎恶人贼害人而招来灾祸的人也不乏其人。

【评析】

墨子的这篇文章从天人之间的关系处入手,经过层层推演,得出兼而爱,兼而利的著名论断,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因此,这里也是我们阅读《法仪》这篇文章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方。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待问题是中国人的思维惯性或者说是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思维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巫术时代,只不过那时的天是神灵的代名词。那时,人们认为人通过某种巫术仪式可以沟通上天或某种神灵的意志,然后用神喻引领族群行动或指导个人行为。后来民智渐开,到少皞时,九黎乱德,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无有要质(《国语楚语下》),颛顼起而矫巫风泛滥之弊,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尚书吕刑》)。中国社会从此进入政教合一的时代,但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并未改变,天依然是神的代名词。直到春秋时期,天才开始摆脱神的阴影,具备抽象的哲学意义。老子的哲学思路依然是从人与天的关系角度展开的,只是他把与人相对应的天分为地、天、道三个理论层次,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非自然环境,而是指自然而然,也就是无为。孔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很少言及天,但从他偶然提及的话语里不难看出他的天道观受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无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也就是他所说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的意思。(《礼记哀公问》)从中自不难看出孔子虽很少言及天,但仍然遵循天人二分、天道无为的哲学思路。

众所周知,墨子一反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谨慎态度,而是大谈鬼神,甚至专门开辟《明鬼》一篇,力证鬼神的存在。但正如墨子自己所言,他论证鬼神的存在并非为了自神其说或出于宗教神学考虑,而是拥有明确的理性目的: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鬼神之有也,将不可不尊明也,圣王之道也。事实上,墨子的这种做法更像康德对待上帝的态度。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从经验上还是理性上,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康德又提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明白了墨子的苦心孤诣,我们再看《法仪》就能更好地领会墨子的精神,即他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积极探寻法的根源和精神。

在天人合一的问题上,墨子既没有如老子般故作高深,也没有孔子的讳莫如深,而是斩钉截铁地提出莫若法天的口号。法的根源在天,是因为: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只有天才具有最纯粹、最无私、最睿智的优秀品质,也只有天才是至善的象征,同时天又是一个完美运行着的系统,因而只有向拥有完美品质的天学习,才能保证人间之法的道德性和有效性。法的根源既是至善之天,则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至此,法的精神也就呼之欲出了:兼相爱,交相利。尽管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有挥之不去的宗教情愫,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了他思想中的理性精神,毕竟,我们阅读墨子的文章,感受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宗教情怀的郁结。更何况,连两千年后的康德在这个问题上也必须借助假设才能完成他的道德体系论证。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明鬼下

    【题解】《明鬼》上、中篇亡佚,现仅存下篇。此篇主题与《天志》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天志》重在宏观和社会上层层面,《明鬼》重在微观和社会下层层面,有巩固和深化《天志》主题的作用。《明鬼》主旨在论述鬼神的..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下

    【题解】《天志》下篇在主题立意上与上篇和中篇保持一致,但文字上的脱漏与错乱之处较多。本篇与前两篇相比,除了文字上的繁复以外,还多出来一些内容,即运用对比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论述作者关于要求人们遵循上天意..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中

    【题解】《天志》中篇更为详细地阐述了天志的权威性,人类只有遵循天志才能得到上天的奖赏和庇护,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宁。墨子指出,天志总的来说就是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上

    【题解】《天志》分为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墨子是一个宗教神学目的论者,他认为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天,天比天子更尊贵、也更有智慧,因此天子和天下所有人必须遵循天的意志。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葬下

    【题解】《节葬》分为上、中、下三篇,现仅存下篇。节葬问题是墨子与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歧点,但本文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当时统治阶级虚伪浮夸的生活风气。墨子的节葬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对厚葬,二是..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用中

    【题解】本篇主旨仍是在谈要节约用度的道理,理论面有所扩展,但论述较为简略。首段总论圣王统治天下就是要尽职尽责地去做爱民利民的事情。接下来,墨子分别从器用、饮食、衣服、舟车、丧葬和宫室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用上

    【题解】《节用》分为上、中、下三篇,今下篇亡佚,此为上篇。节用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墨家思想区别于百家思想的重要标志。节用思想的主旨是去无用之费,即不追求华丽的形式而只注重实用,凡是不实用的,不能..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下

    【题解】《非攻》下篇主题依然是对战争的质疑和非难,但论证的重心却与中篇有所区别,从求助于历史经验转而借助天鬼。这个论证角度的展开来源于论敌的反击,墨子的论敌妄图从根本上摆脱战争不义的不利地位。墨子根据..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中

    【题解】本篇主旨依然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与非难,但相比前篇那种总纲似的破论立论,本篇则是与论敌展开了正面论战。墨子开篇列举了发动战争的种种害处,归结为一点,就是攻伐之害实质上是在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使百..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上

    【题解】《非攻》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为上篇。《非攻》的主旨是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提倡非攻,实质上是对兼爱思想提供理论支持,或者说是兼爱思想的系统化。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根源就在于人类自..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下

    【题解】《兼爱下》篇的主旨与上、中篇大致相同,但论证角度稍有区别,论述也更为详尽。开篇点明要为天下兴利除弊的主旨,紧接着指出当前天下混乱的症结所在即在于别。本文采取双起双承的论证方式,明确表示天下之众..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中

    【题解】前篇属于理论纲领,本篇则以问难的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证。墨子认为,兼爱之说事关天下治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所以他要求人们都能做到爱人如己,无所偏私。本篇最大的特色在于通篇采用设问的方式论..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上

    【题解】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他将天下大乱的根源归之于人性,极具理论深度。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以爱自己的心态去爱别人,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兼相爱,则天下治。这篇文章层次清..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下

    【题解】本篇与前两篇主旨相同,旨在说明为政者要用尚同的方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处理政务,管理国家。文章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就一定要得下之情,只有真正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且切实做到惩恶赏善,则国..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中

    【题解】本篇与前篇的主旨大致相同,内容既有所重叠又有所发展。前篇说到天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所以仍然会遭受暑热严寒、风霜雨露的灾害,其理论范围主要在阐发人道。本篇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对天道..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上

    【题解】《尚同》分为上、中、下三篇,主旨是强调是非善恶要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标准的制订权和解释权要统一于天子,这样才能避免纠纷,使天下得到治理。本文开篇虚拟上古始有人民之时,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下

    【题解】本篇文辞错乱难通之处较前两篇为多,然其大体仍接续前文之余绪,通过对古、今为政者的做法进行对比,来说明只有真正任用贤能之人,才能得到更多贤能之士的诚心归附,从而走向国家大治、百姓康乐。墨子认为,..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中

    【题解】《尚贤》上篇为理论总纲,而中篇则是从上位者的角度出发,要求国家统治者要能够为贤者提供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充要条件。墨子开篇就提醒统治者要知道尚贤乃为政之本,进而提出进贤使能的原则,也就是置三本,即..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上

    【题解】《尚贤》,《汉书艺文志》作《上贤》,即以贤者为上。此篇主旨在论述尚贤乃为政之本。所谓贤者,就是指那些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德才兼备之士,墨子认为贤者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国家强盛的根本..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三辩

    【题解】本篇名为《三辩》,但对话双方仅有两次往复问难,显系残文,又因内容与墨子的非乐思想一致,故有学者认为本篇是《非乐》篇的残文。文中通过墨子和程繁之间的对话,讨论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程繁的观点带有较为..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