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素书译注 / 黄石公

求人之志章第三

2025-04-18 17:44 素书译注

志不可以妄求。

张注

求者,访问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之内,谓明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

王氏曰

第一则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解读戒除不良的嗜好,抑制非分的欲望,这样就可以不受外物的牵累。

张注人性清静,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曰远声色,无患于己;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色欲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己;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第二则 克己复礼为仁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解读抑制不好的行为,减少罪恶的行径,这样即使不祭祀鬼神,也能够避免过失。

张注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矣。

王氏曰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第三则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解读少喝酒,远离女色,这样可以保持身心高洁,不被污染。

张注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第四则 防人之心不可无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解读认清周围的局势,避开嫌疑,远离祸乱,这样才能避免犯错误。

张注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知人所嫌,远若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之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第五则 好读书,不求甚解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解读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不耻下问,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张注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虽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议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第六则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解读品行高洁,能够谦虚慎言,这样可以修身养性。

张注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张。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真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不肯多言,简当言行清高,便是修身道理。

第七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解读恭敬谨慎、谦逊节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目光长远,这样才不至于陷入穷困的境地。

张注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敬、谨、约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

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虑远,必无祸患。人若谋深虑远,所行事理皆合于道;随机应变,无有穷尽。

第八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解读亲近仁义的人,结交正直的朋友,当遇到困顿的时候,他们会提供帮助。

张注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有仁义、德行。贤人之前,常行恭敬正直、忠诚,朋友多行亲近;若有差错,必然劝谏、提说;此是结交须胜己道理。贤能良善之人,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第九则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解读以仁爱之道待人,忠厚诚恳,这样就可以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张注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圣人之所独;中庸者,众人之所同也。

王氏曰亲近忠正之人,学问忠正之道;恭敬德行之士,讲明德行之理。仁义德行之事,须要学问之道讲明开发于人,此是接引后人、止恶行善之法。

第十则 人才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任材使能,所以济务。

解读任用人才,要使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这样才能济时利务,成就大事。

张注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术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无不办;委使贤能,功无不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济时利务。如汉高祖用张良、陈平之计,韩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汉天下。

第十一则 忠言逆耳利于行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解读远离邪恶的小人,斥责谗佞的小人,这样能够防止***。

张注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当道,逞凶恶而强为;谗佞居官,仗势力以专权,逞凶恶而为;不用忠良,其邦昏乱。仗势力专权,轻灭贤士,家国危亡;若能疏绝邪恶之徒,远去奸谗小辈,自然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第十二则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解读以古人的经验教训来检验当今的事情,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迷惑。

张注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王氏曰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洪,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第十三则 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解读在做事之前,要深思熟虑,多一些思考和规划,这样才能处变不惊,灵活应对突发事件。

张注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

王氏曰料事于未行之前,应机于仓卒之际,先能料量眼前时务,后有定度所行事体。凡百事务,要行算计,料量已定。然后却行,临时必无差错。事到根前无思度,仓卒便行,不能成就。

第十四则 曲则全,枉则直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解读处理事情要懂得随机应变,这样才可以解决诸多的疑难问题,找到症结所在。

张注有正有变,有权有经。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用,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王氏曰施设赏罚,在一时之权变;辨别善恶,出一时之聪明。有智谋、权变之人,必能体察善恶,别辨是非。从权行政,通机达变,便可解人所结冤仇。

第十五则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解读凡事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深藏不露,顺应时机,这样才可以远离纷扰,避免灾祸。

张注君子语默以时,出处以道,括囊而不见其美,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免咎。

王氏曰口为招祸之门,舌乃斩身之刀;若能藏舌缄口,必无伤身之祸患。为官长之人,不合说却说,招惹怪责;合说不说,挫了机会。慎理而行,必无灾咎。

第十六则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解读意志坚定,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努力不怠,勤恳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张注橛橛者,有所持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当要直言、苦谏;国若昏乱,以道摄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纪纲;纪纲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国,下能恤军、爱民。心无私徇,事理分明,人若处心公正,能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

诚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复礼,养德之先。为官掌法之时,虑国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怀奉政谨慎之心,居安虑危,得宠思辱,便是保终无祸患。

又名《黄石公素书》,旧题黄石公著,宋张商英注。后人经考证,认为此书乃张商英所伪撰。全书一卷六篇,篇目及内容是:《原始章第一》,论述有志于天下者首先要取得统治天下权力的政治主张及思想体系,“道不可以无始”;《正道章第二》,论述任人用人都要用人中之俊,人中之豪,人中之杰,“道不可以非正”;《求人之志章第三》,论述了帝王、将相和谋臣的安身立命都应吸取前人经验和教训,“志不以妄求”;《本德宗道章第四》,基本内容为15术,是对为政于天下的帝王、将相、谋臣的针砭之术。所谓本德宗道,最根本的要取得统治天下的权力以及治理天下的政道,“本、宗不可以离道德。”《道义章第五》,基本内容为48宜,其涵义是应临机制敌、临敌应变,而且在当时要符合一定思想标准,这样才能昭信义于天下。《安礼章第六》,主要讲53条事理与自然之理,有理就有礼,有礼就更有理,“理”指治理国家、军队的事理与自然之理的“治理”。全书围绕“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展开论述,主张“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此书十分重视谋略的制定,指出:“长莫于博谋”、“阴谋外泄者败”、“患在不预定谋”。此书是一本针砭封建王朝的统治术、用人术、理财术的著作,虽可能系张商英所伪撰,但其中不乏可借鉴之处。

猜你喜欢

  • 明鬼下

    【题解】《明鬼》上、中篇亡佚,现仅存下篇。此篇主题与《天志》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天志》重在宏观和社会上层层面,《明鬼》重在微观和社会下层层面,有巩固和深化《天志》主题的作用。《明鬼》主旨在论述鬼神的..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下

    【题解】《天志》下篇在主题立意上与上篇和中篇保持一致,但文字上的脱漏与错乱之处较多。本篇与前两篇相比,除了文字上的繁复以外,还多出来一些内容,即运用对比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论述作者关于要求人们遵循上天意..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中

    【题解】《天志》中篇更为详细地阐述了天志的权威性,人类只有遵循天志才能得到上天的奖赏和庇护,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宁。墨子指出,天志总的来说就是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天志上

    【题解】《天志》分为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墨子是一个宗教神学目的论者,他认为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天,天比天子更尊贵、也更有智慧,因此天子和天下所有人必须遵循天的意志。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葬下

    【题解】《节葬》分为上、中、下三篇,现仅存下篇。节葬问题是墨子与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歧点,但本文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当时统治阶级虚伪浮夸的生活风气。墨子的节葬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对厚葬,二是..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用中

    【题解】本篇主旨仍是在谈要节约用度的道理,理论面有所扩展,但论述较为简略。首段总论圣王统治天下就是要尽职尽责地去做爱民利民的事情。接下来,墨子分别从器用、饮食、衣服、舟车、丧葬和宫室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节用上

    【题解】《节用》分为上、中、下三篇,今下篇亡佚,此为上篇。节用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墨家思想区别于百家思想的重要标志。节用思想的主旨是去无用之费,即不追求华丽的形式而只注重实用,凡是不实用的,不能..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下

    【题解】《非攻》下篇主题依然是对战争的质疑和非难,但论证的重心却与中篇有所区别,从求助于历史经验转而借助天鬼。这个论证角度的展开来源于论敌的反击,墨子的论敌妄图从根本上摆脱战争不义的不利地位。墨子根据..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中

    【题解】本篇主旨依然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与非难,但相比前篇那种总纲似的破论立论,本篇则是与论敌展开了正面论战。墨子开篇列举了发动战争的种种害处,归结为一点,就是攻伐之害实质上是在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使百..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非攻上

    【题解】《非攻》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为上篇。《非攻》的主旨是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提倡非攻,实质上是对兼爱思想提供理论支持,或者说是兼爱思想的系统化。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根源就在于人类自..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下

    【题解】《兼爱下》篇的主旨与上、中篇大致相同,但论证角度稍有区别,论述也更为详尽。开篇点明要为天下兴利除弊的主旨,紧接着指出当前天下混乱的症结所在即在于别。本文采取双起双承的论证方式,明确表示天下之众..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中

    【题解】前篇属于理论纲领,本篇则以问难的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证。墨子认为,兼爱之说事关天下治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所以他要求人们都能做到爱人如己,无所偏私。本篇最大的特色在于通篇采用设问的方式论..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兼爱上

    【题解】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他将天下大乱的根源归之于人性,极具理论深度。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以爱自己的心态去爱别人,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兼相爱,则天下治。这篇文章层次清..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下

    【题解】本篇与前两篇主旨相同,旨在说明为政者要用尚同的方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处理政务,管理国家。文章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就一定要得下之情,只有真正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且切实做到惩恶赏善,则国..

    1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中

    【题解】本篇与前篇的主旨大致相同,内容既有所重叠又有所发展。前篇说到天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所以仍然会遭受暑热严寒、风霜雨露的灾害,其理论范围主要在阐发人道。本篇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对天道..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同上

    【题解】《尚同》分为上、中、下三篇,主旨是强调是非善恶要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标准的制订权和解释权要统一于天子,这样才能避免纠纷,使天下得到治理。本文开篇虚拟上古始有人民之时,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下

    【题解】本篇文辞错乱难通之处较前两篇为多,然其大体仍接续前文之余绪,通过对古、今为政者的做法进行对比,来说明只有真正任用贤能之人,才能得到更多贤能之士的诚心归附,从而走向国家大治、百姓康乐。墨子认为,..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中

    【题解】《尚贤》上篇为理论总纲,而中篇则是从上位者的角度出发,要求国家统治者要能够为贤者提供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充要条件。墨子开篇就提醒统治者要知道尚贤乃为政之本,进而提出进贤使能的原则,也就是置三本,即..

    2 墨子译注 2025-04-19
  • 尚贤上

    【题解】《尚贤》,《汉书艺文志》作《上贤》,即以贤者为上。此篇主旨在论述尚贤乃为政之本。所谓贤者,就是指那些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德才兼备之士,墨子认为贤者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国家强盛的根本..

    3 墨子译注 2025-04-19
  • 三辩

    【题解】本篇名为《三辩》,但对话双方仅有两次往复问难,显系残文,又因内容与墨子的非乐思想一致,故有学者认为本篇是《非乐》篇的残文。文中通过墨子和程繁之间的对话,讨论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程繁的观点带有较为..

    4 墨子译注 2025-04-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