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非命下

2025-04-20 12:21 墨子译注

【题解】

本篇与前两篇主题一脉相承,集中火力批驳宿命论的观点,认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文章仍然大致遵照三法的原则组织行文结构,但较前两篇有所简省:文章首先提出三法,总揽全篇。然后考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治理天下的历史事迹,他们劝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赏善罚暴,所以天下大治;三代暴王桀纣幽厉反其道而行之,不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所以天下大乱。最后,文章又从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不相信宿命论者会竭股肱之力,殚其思虑之知,给社会带来勃勃生机;而相信宿命论者会懈怠于听狱行政和耕作纺织,使国家陷入混乱状态。所以墨子才会不遗余力地批驳宿命论观点。

30.1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谈,则必可而不先立仪而言[1]。若不先立仪而言,譬之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为虽有朝夕之辩,必将终未可得而从定也。是故言有三法。何谓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恶乎考之?考先圣大王之事[2]。恶乎原之?察众之耳目之请。恶乎用之?发而为政乎国,察万民而观之。此谓三法也。

【注释】

[1] 必疑为不字之误。

[2] 先圣大王:泛指古代圣王。

【译文】

墨子说:凡是发表言论,就不能不先确立标准然后再发表言论。如果不先确立标准就说话,就像在转动的陶轮上安放测时的工具一样,我以为虽然会测出早和晚的分别,但终究不能测定出准确的时间。所以言论有三种标准。什么是三种标准呢?答道:有考察本源的标准,有考察原委的标准,有考察实践应用的标准。如何考察本源呢?考察古代圣王的事迹。如何考察原委呢?考察众人的耳闻目见。怎么考察实践应用呢?将其运用到处理政务上去,注意万民的反映来看它的实际效果。这就是所说的三种标准。

30.2 故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1];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故昔者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2],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3]!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4],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亦岂以为其命哉?又以为力也!然今夫有命者,不识昔也三代之圣善人与,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与?若以说观之,则必非昔三代圣善人也,必暴不肖人也。

【注释】

[1] 属:是。

[2] 令问:即令闻,美名,好名声。

[3] 故:通固(孙诒让说)。

[4] 功:同攻,治(吴汝纶说)。道术:指治国之道。

【译文】

因此,从前三代圣王禹、汤、文王和武王刚开始主持天下政务的时候,说:一定要推举孝子来劝勉人们侍奉双亲,尊敬贤良的人来教导人们行善。所以发布政令施行教化,奖赏善行惩罚暴虐。并且以为只要这样去做,那么天下的混乱就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难就能够得以解除。如果认为不是这样,那么从前桀时***的天下,汤却治理好了;纣时***的天下,武王却治理好了。当时,时代没有改变而且百姓也没有变化,是上面政令的变化引起了百姓风俗的改变。桀纣的时候天下混乱,在汤武王的时候天下就得到治理。天下的治理是汤和武王的功劳,天下的混乱是桀纣的罪过。如此看来,那么安危治乱的局面在于上面施行的政令,怎么可以说是宿命呢?所以从前禹、汤、文王和武王刚开始主持天下政务的时候,说:一定要让饥饿的人得到食物,让寒冷的人得到衣服,让劳累的人得到休息,让混乱得到治理。于是他们的美名才能传扬天下,怎么可以说是宿命呢?本来就是靠人家的功劳啊!如今贤良的人,能尊敬贤者并喜欢思考治国之道,所以他们上得到王公大人的赏赐,下得到万民的称赞,于是荣誉和美名传扬天下,怎么可以认为是宿命呢?这是靠他们的功劳啊!然而,如今主张宿命的人,不知道是根据从前三代圣明和善良的人,还是根据从前三代暴虐和不贤的人?如果从他们的说法来看,那么一定不是根据三代圣明和善良的人,而一定是根据三代暴虐和不贤的人。

30.3 然今以命为有者,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1],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2]吾命固将穷。昔三代伪民亦犹此也。

【注释】

[1] 而:读为能(毕沅说)。

[2] 又:当作必(吴毓江说)。

【译文】

然而如今以为有宿命的人,请看从前三代时期的暴虐君王桀、纣、幽王和厉王,他们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当时却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贪欲,而是放纵心中的邪念,在外骑马打猎,在内沉迷于饮酒作乐,而不顾及他的国家和百姓,频繁做那些无关国计民生的事,残暴酷虐而且违背民意,于是失去宗庙社稷。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努力从政,而一定会说我命中注定会失去天下。即使三代疲弱无能的百姓,也是这样。他们不能好好侍奉双亲和君主,非常厌恶恭敬节俭而喜欢傲慢无礼,贪图吃喝而不努力从事生产,衣食财用不充足,所以身陷饥饿寒冷的忧患之中。他一定不会说我疲弱无能,我不努力从事生产,一定会说我命中注定会穷困。从前三代时期虚伪的人也是这样。

30.4 昔者暴王作之,穷人术之[1],此皆疑众迟朴,先圣王之患之也,固在前矣。是以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曰:何书焉存?禹之《总德》有之曰:允不著[2],惟天民不而葆[3]。既防凶心[4],天加之咎。不慎厥德,天命焉葆?《仲虺之诰》曰:我闻有夏人矫天命,于下[5],帝式是增[6],用爽厥师[7]。彼用无为有,故谓矫,若有而谓有,夫岂为矫哉!昔者,桀执有命而行,汤为《仲虺之告》以非之。《太誓》之言也,于去发曰[8]:恶乎君子!天有显德,其行甚章。为鉴不远,在彼殷王。谓人有命,谓敬不可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祝降其丧[9]。惟我有周,受之大帝[10]。昔纣执有命而行,武王为《太誓》去发以非之。曰: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记,从十简之篇以尚[11],皆无之,将何若者也?

【注释】

[1] 术:通述。

[2] 允:诚信。著:疑当为若(孙诒让说),顺。

[3] 而:同尔,你。葆:通保。

[4] 防:读为放(吴毓江说),放纵。

[5] 于下上,据上、中篇内容,当补布命二字(孙诒让说)。

[6] 增:当为憎,厌恶。

[7] 爽:伤,败。

[8] 去发:当为太子发(孙诒让说)。武王名发。

[9] 祝:断绝。

[10] 帝:当为商。

[11] 十:什。古以十篇为一卷,称之为什。尚:通上。

【译文】

从前暴王炮制出这种说法,穷困的人传述它,这都是鼓惑众生愚弄百姓的,先圣对这些说法的担忧早就有了。所以写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雕在盘盂上,传给后世子孙。问道:什么书上有这些呢?禹的《总德》上有这样的记载:诚信恭顺不向上帝表明,百姓就不会爱护你。既然放纵自己的凶心,上天就会加以责罚。不谨慎修德养性,上天怎么会保佑你呢?《仲虺之诰》说:我听说夏人假借天命,布告天下,上天恼怒而覆灭了他的军队。夏人无中生有,所以说是假借;如果真的有而说是有,那怎么会说是假借呢?从前桀主张宿命并依此行事,汤做《仲虺之诰》来反对他。《太誓》上记载,太子发说:啊,君子!天有明德,其行为光明磊落。可以引以为戒的事迹并不远,就在殷王纣。他说人有天命,认为恭敬无助,祭祀无益,暴虐无伤。上帝不保佑他,天下因此丧失。上帝不保佑他,降下灾难让他覆灭。我周朝从商朝手中接掌了天下。从前纣主张有天命并依此行事,武王用《太誓》去反对他。说:你们为什么不去考察一下商周虞夏的记载?在十简以上的书卷里,都认为宿命是没有的,将要怎么办呢?

30.5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1],而利其唇呡也[2],中实将欲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3],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今也卿大夫之所以竭股肱之力,殚其思虑之知,内治官府,外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故不敢怠倦。今也农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今也妇人之所以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絍,多治麻葛绪[4],捆布縿[5],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

【注释】

[1] 惟舌:当为喉舌(王念孙说)。

[2] 呡:通吻,嘴角。

[3] 分:名分,职分。

[4] :当为丝(王念孙说)。绪:纻之假借(毕沅说),苎麻。

[5] 捆:《非乐上》作綑,织。縿:当为缲(王念孙说),帛。

【译文】

因此墨子说:如今天下君子写文章、发表言论,不是为了勤苦他的喉舌,磨炼他的嘴皮,内心确实是想为了举国上下的百姓和刑法政治。如今王公大人早朝晚退,断案行政,整天平均分授职事,而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什么呢?说道:他们认为努力从政国家就能治理,不努力从政国家就会混乱;努力就会安宁,不努力就会有危难,所以不敢懈怠。如今卿大夫竭尽全身的力量,殚精竭虑,对内治理官府,在外征收关市、山林、泽梁的税利来充实府库,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是为什么呢?说道:他们认为努力就能富贵,不努力就会贫贱;努力就有荣誉,不努力就会受屈辱,所以不敢懈怠。如今农夫早出晚归,努力耕作种植,多储藏粮食,而不敢有丝毫懈怠,是为什么呢?说道:他们认为努力就会富裕,不努力就会贫贱;努力就能吃饱,不努力就会挨饿,所以不敢懈怠。如今妇女早起晚睡,努力纺纱织布,多织造丝麻布帛,不敢有丝毫懈怠,是为什么呢?说道:她们认为努力就会富裕,不努力就会贫贱;努力就会有温暖,不努力就会受饥寒,所以不敢懈怠。

30.6 今虽毋在乎王公大人[1],蒉若信有命而致行之[2],则必怠乎听狱治政矣,卿大夫必怠乎治官府矣,农夫必怠乎耕稼树艺矣,妇人必怠乎纺绩织絍矣。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絍,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3];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抎其国家[4],倾覆其社稷者,此也。

【注释】

[1] 虽:别本作惟。

[2] 蒉:当为藉之误。藉若,犹言假如(俞樾说)。信:确实。

[3] 不使:不从。《尔雅》:使,从也。

[4] 共:当为失之误(王念孙说)。抎:《说文》:抎,有所失也。

【译文】

如今王公大人假如确实相信宿命,而且运用到行动中,那么一定会怠于断案行政,卿大夫一定会怠于治理官府,农夫一定会怠于耕作种植,妇女一定会怠于纺绩织布。王公大人怠于断案行政,卿大夫怠于治理官府,那么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怠于耕作种植,妇女怠于纺绩织布,那么我以为天下衣食财用就一定会不足。如果这样处理天下政务,上侍奉天帝鬼神,鬼神就会不依顺;下养育百姓,百姓就得不到利益,一定会离散而无法遣用。所以在内防守不能坚固,外出征讨无法取胜。所以从前三代的暴王桀、纣、幽王、厉王,他们之所以丧失国家,颠覆社稷,原因就在于此啊!

30.7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译文】

因此墨子说:如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对宿命论的主张就不能不极力反对。说道:宿命,是暴王炮制出来,而由穷困之人传述开去的,并不是仁人的言论。如今行仁义的人,就不能不加以明察并极力反对,就是这个道理啊。

【评析】

如果我们把《墨子》一书中三篇《非命》看作墨子三名弟子的听课记录进行比较的话,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印象,三篇文章主题虽然高度一致,但水平却有明显差距。其中《非命》上篇属于优秀之作,中篇算是勉强及格,下篇则处于良好水平。就文本而言,三篇文章的主题与论证方式高度一致,都是以三表法为理论武器批驳宿命论的谬误,力图宣扬一种积极有为的天命观。但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三篇文章却给人以明显的创作水平差距感。上篇理论形态和论证过程最完备周详。开篇先从一种普遍的社会政治怪象谈起,王公大人皆欲富国强民,但结果总是积贫积弱,这是为何?接下来就开始引入对执有命者的批评,把批驳对象的观点先摆出来,然后在简要介绍三表法之后,就运用这种理论武器对批评对象的谬误之处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批评。整篇文章逻辑清晰,语言简洁,论证有力,衔接流畅,可以说在整部《墨子》中都属于上乘之作。中篇则稍逊风骚,一上来就摆出墨子三法,然后遵照三法对宿命论进行批驳,文章中规中矩,显得波澜不惊。中篇的问题在于,执笔者对墨子三法的理解存在问题,不仅本、原、用三者本身都没完全弄清状况,而且论述也显得有些混乱和夹缠不清,没有把墨子的思想很好地传达出来。

下篇虽然也直接提出墨子三法,但整体情况好于中篇。首先,下篇的三法在逻辑上与上篇保持一致。虽然在具体提法上与上篇稍有出入,但还是充分理解了墨子三表法的真精神,这一点比中篇要强得多。其次,下篇在具体论证上不像上篇那样以三表法为经线组织论证,而是以用法为经线展开论证,以考法和原法为纬线辅助论证,虽然没有上篇那样层次清晰,但胜在重点突出。下篇重点在于从政治历史经验角度驳斥宿命论者的谬误和危害,逻辑性同样不弱。记录者首先指出,同样的时代,同样的人民,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相较上篇,这里的批评更为中肯到位。接下来,记录者明确指出宿命论是暴王、伪民推卸责任的理论工具,批判的锋芒更加锐利。紧接着,记录者笔锋一转,指出宿命论观点的巨大危害:昔者暴王作之,穷人术之,此皆疑众迟朴,先圣王之患之也,固在前矣。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统治阶级的一言一行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风向标,不可不慎。最后,记录者才用墨子的理论旨趣作为总结: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既然严厉批评有命之非,就必然会有所提倡,墨子提倡积极的天命观,天命是有,但不是不分善恶,所以墨子的批评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中实将欲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

确实,从用的角度看,宿命论者可以躲在命的大伞之下求得命运的庇护,而墨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却日夜兼程,为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止。面对这样一群积极向上、执着于天命有为的人生信仰的斗士,我们又怎能不心生感叹: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庄子天下》)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卷二十一 要略

    本篇导读本卷是全书的概略大纲、序言,详细说明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作者在此卷表示各章节的顺序都有特别的关联设想,而且互为牵引补充,达到层层推进的深入效果。先秦的经籍,一般都把大纲、序..

    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十 泰族

    本篇导读泰有原始的意义,有泰一大道之意,亦有水流舒泰的自然意境,也有泰然自若的道体逍遥含意;族是聚合、聚集的意思。上一卷《修务》言有功,惠泽苍生,行不言的大道,学道有成。本卷则回顾泰古真人的妙道,气生..

    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九 修务

    本篇导读修,高诱注为勉,而务则注为趋,有趋向的意思。本卷指圣人对外有博施济众的趋向,对内则自我修养。本卷认为圣人君子的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他们的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

    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八 人间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

    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七 说林

    本篇导读本卷《说林》与上篇《说山》相似,可说是姊妹篇,其说故事及箴言的形式相同,山和林木互相辉映,可见作者及编者的心思。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1],然待所不蹍..

    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六 说山

    本篇导读崇山峻岭,使人有稳重的感觉,山岭崇高屹立,有如大道擎天不倒。原注解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仁者乐山,因为山中万物生气勃勃,生而不相争,在山的不同高度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山中..

    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五 兵略

    本篇导读本卷兵略集中讨论了战争。先秦诸子各有兵略观点,本卷除了是集大成的系统性理论外,亦发展了独特的军事策略原则,当中谈到战争的由来及将帅的修养和军队的建立。作者认为作为军队的高层领导,总离不开大道的..

    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四 诠言

    本篇导读本卷诠言是用尽言词来诠释大道,虽然作者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了呈现宇宙的真谛,他仍锲而不舍地描述具体形态的大道。本卷详尽阐述无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所谓无为,就是归根返本,以道应付千万事情,..

    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三 泛论

    本篇导读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

    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二 道应

    本篇导读本卷是专门论道的篇章,与《原道》着重阐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卷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奥的道理,这样比较形象化,而且用事实作为题材,令读者更容易明白。卷中所引用的五十二则故事采自《吕氏春秋》、..

    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一 齐俗

    本篇导读习俗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齐俗就是齐同风俗的意思。本卷认为面对不同时代、地方、民族的各种风俗,君主都要尊重,不能用某一种礼法来束缚人民。此外,卷中认为应以道论者,总而齐之,要用大道一体作为主轴,..

    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 缪称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

    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九 主术

    本篇导读本卷原注题解说: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主是君主,术是治国之道,本卷全面地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原则是无为而治,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

    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八 本经

    本篇导读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

    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七 精神

    本篇导读本卷论述了生命的起源、要素及养生之道等重要论题。卷中指出人类的精神是由天而来的,而且形躯会受到大自然直接影响,人体与万物具有感应的能力,如人能做到恬愉虚静,精神便可稳固。此外,卷中亦指出精神为..

    1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六 览冥

    本篇导读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

    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五 时则

    本篇导读时指时间或季节,则是法则或原则。本卷叙述了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统治者因应时则所实施的政令。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须望天而耕稼,而每个月的天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人必须适应天时的改变,才会获..

    1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四 墬形

    本篇导读本卷吸收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地理知识,内容包括广博的见闻异物,又用当时的科学眼光加以描述,渐渐脱离上古神秘的面纱,是汉代最重要的地理文献。此卷又呈现出古代的宇宙观,解释天地为实有的大自..

    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三 天文

    本篇导读本卷依据古代上考天文的严格治学态度,探索了无尽的穹苍,并总结了西汉以前的中国星象、天文、历法的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天体二十八宿的布局。它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虽然今天看来只是陈旧..

    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 俶真

    本篇导读俶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真是真实、纯真的意思,是道的内涵的主要素质。本卷以得道为目标,说明如何养性存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本卷亦阐述了具备德行的基本客观标准,解释贤人、圣人、真人的不同..

    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