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近百年史 / 陈恭禄

第二十一章 经济教育状况

2025-04-16 14:13 中国近百年史

现状之造成 近百年来,内乱虐杀流亡之众多,外交屈辱丧失之重大,为十九、二十世纪大国中未有之现象。其造成之主因:一则政治腐败,国内未有远见之政治家,认识新时代之问题,比较中外之政治制度,以改革积弊,创办新事业,树立富强之基。一则科学进步以来,世界交通日趋便利,先进国已成现代化之国家,利用海陆军之威力,借端欺压弱国,签定丧失主权之条约。所顾虑者兼并土地太广,将起他国之反对,及国际上之纷纠也,是以弱国乃得苟延残喘于其间。以上各章叙述之事实,均足以资证明,无须详言。其他根本原因,则经济状况恶劣,知识浅陋也,提高或改善中国之情状,必须于此努力。兹分言之于下。

土地之开辟 我国人口未有确实之调查,据比较可信之估计,殆在四万五千万人以上。近时疆域视前狭小,而耕地则有增加,清之季叶,开放东三省等地,初则只许旗人领荒,汉人承种,后许汉人享受同等之权利。自开放以来,东三省人口增至三千万人,其大部分皆自关内徙居者也,内蒙古准许汉人移居,西南亦有改土为流者。耕种土地现无可信之报告,乾隆中年(十八世纪中叶),据官书纪载,凡七万四千余万亩。此数系指纳税田地而言,王公之庄田,卫所之屯田(明代各卫兵屯之田,清代入官),教育经费之学田,并未计入。漏税之黑田更不必论,耕地殆约十万万亩。咸、同大乱之后,人口锐减,荒地增多。

土地分配之情状 现时国内耕种之地,以东三省及内蒙古之开垦,颇有增加,据专家估计,耕地盖在十二至十六万万亩之间。所当知者,吾人通常以三百六十丈为亩而实大小不同,有以二百四十弓为亩者,又有以三百六十弓为亩者。算法固不精确,不过借以说明国内情状耳。耕地增加,而人口增加尤速,且新开垦之土地多在北方,常受气候之影响,一年只能耕种一次,产量远不如南方之多,两三亩始或能抵一亩。据中央农业实验所发表之调查,农民土地分配之情状如下:地在十亩以下者,占百分之三五八,十至二十亩者,百分之二五二,二十至三十亩者,百分之一四二,三十至五十亩者百分之一六五,五十亩以上者百分之八三。

农民穷困之主因 实验所根据之材料,则据二十二省八百九十一县农情报告员之报告,南北比较,南方农民耕种之田亩少于北方,盖一多水田,一种旱谷,水田产量较多也。吾乡一家有田十亩者即为富户。据此报告,全国农民田在十亩以下者,超过三分之一,五十亩以上者则为数无几。美国农民有地七十至一百英亩者类多欠债,一英亩约当我国六亩,七十英亩凡四百余亩,一家有此数者,尚为贫穷之家,其能维持适当生活者,则田多在二百至四百英亩之间。二百英亩合我国亩数凡一千余亩。美制为粗放农业,所用之工较少,一年或耕种一次。我国为精细农业,用工多而生产量宜高。设想美农一亩所得,以四元计算,有田四百亩者,则一年收入凡一千六百元;有田千亩者则收入四千元。我国农民一亩所得作十元计算,有田十亩者,年得一百元,况三分之一农民耕地尚在十亩以下耶?吾人欲其生活改良,殆不易为。此实我国农夫穷困之根本原因。

先进国工业发达,农民占人口三分之一,英、美即其例也。日本原以农立国,农民现占二分之一。我国职业之种类太少,生产事业又不发达,农民占人口多数,固无疑问。所可惜者,国内未有可信之人口调查,农民据专家估计,约百分之七十五,比例之高,过于任何先进国家,耕种偏狭之地,日度马牛生活,一遇水旱之灾,即流离死亡,或沦为乞丐。汉口近禁乞丐入境,本年四月,遣送一千七百八十五人,而境内尚多。内地人民之饿死者,时有所闻。此种惨状,绝非偶尔遽然之事,乡村破产,乃自然结果。其影响之严重,经济组织为之动摇,盖以农立国,而农民生产之食料限于土地,不足供给本国需要,所得有限,而日用必需品,则须出款购买。中国乃向外国购买食料,输入超过输出,遂无法弥补。据海关报告,列表于下,输入输出以百万元为单位。

国际贸易之一斑 五年之中,入超货值凡三十五万五千八百万元。据上数目,二十年货物总值,与二十三年相较,多至一倍有余,其主因则二十一年下半年遂无东北海关报告也。其他原因,日、英、美国先后贬低货币价值,奖励货物出口,而我国货价以汇兑变更之故,为之提高,且国际贸易年有入超,我国又非产金及银之国,购买力弱,终无法维持也。所当知者,入超由来已久,以前何以能维持货币出入之平衡?据专家调查,则赖华侨汇款,外商借款投资,及外人在华用费等也。近者汇款已大减少,借款投资,殊难作为收入,外人用费,数亦有限,终不能维持平衡矣。故自十九年以来,生银年有流出,近者受美购银影响,流出益多,国内存银减少,市面转运不灵。政府征收银税,并禁货币输出,而功效仍微。今日急切有效之方法,无过于奖励生产事业,保护本国工业,减少购买外货,庶能维持货币出入之平衡。生产事业范围至广,就农业一项而论,据海关报告,列米麦输入表于下。

米输入表

麦输入表

食料输入之激增 合米麦价值而言,二十一年凡二万六千六百万元,二十二年,二万三千九百万元,二十三年,九千八百万元。三年合计,共六万三百万元。同时输入货价凡十九万一千五百万元。由此言之,米麦进口价值,占进口货值三分之一。二十三年,入超视二十二年减少二万三千九百万元,主因略言于上,而米麦进口大减于前,亦一原因也。他如面粉、糖及棉花,均有输入,价亦甚巨。

输出货物 输出货物,据海关报告,列表于下。

最近二年主要出口货值表(以千元为单位)

二年相较,输出锐减之甚,令人惊骇。我国输出物品,原以豆为大宗,二十年,凡六千六百八十万石,东三省占六千四百九十万石,当百分之九七,值国币三万万元以上。二十一年夏,东北海关被夺,上半年输出之豆,尚值一万万元以上。今则时变势移,可胜浩叹!

经济出路之困难 于此现状之下,中国已至极严重之时期,就人口土地分配而言,人口已至无可增加之时。现时通常建议:一、移民开垦,事实上则有限制,国内除边省而外,殆无广大之荒地。现受匪害之区域,政治入于常轨,流民或将回乡,即有荒地,亦不过能容数百万人耳。边省则东北已失,内蒙古则耕地有限,西北则受雨量沙漠之限制,可耕之荒地亦不甚多,甚者非有大规模之建设,不能耕种。一、奖励实业,我国工业原料除煤而外,并不丰富,就煤出产地而论,距工业区太远。国人创设之工厂,类多资本短少,缺乏技术上之经验,且当先进国竞争市场之际,中国货物将来绝无海外市场可言,充类至尽,只能供给本国之需要,断不能解决人口问题。

公共卫生 经济情状恶劣,人民营养不足,体弱多病,易于衰老,更很乏财力,无法购置合于卫生之设备,其人且多未受教育,缺乏卫生知识也。死亡率虽无征信之统计,要必甚高,尤以婴儿为甚。一国文化之程度,论者恒以人口死亡率之高低为衡,经济状况之改善,固非旦夕所能成功,而卫生知识之传播,公共卫生之讲求,则事较易。近时医学大有进步,其功用一为医治病人,一为预防疾病。疾病多由于传染,天花、白喉、霍乱、花柳病、沙眼等,均可预防。天花、白喉,儿童尤易传染,霍乱、花柳病、沙眼,则一般人民所易传染者,有待卫生知识之普及也。

教育之重要 改进人民生活,一为奖进生产事业,进步须远过于人口之增加,一为卫生知识之普遍,其他重要方法,并与二者关系密切者,当为教育之普及。国内人民之不识字者,约占百分之七八十,近时各国人民无不参与政事,非有相当知识,不能明了政治问题,而有正确之观念,可利用其权利。我国政治情状之恶劣,原因至杂,而人民未受教育,实一主因。办理地方自治,改变人民对于国家观念,及促进公共事业之发达,均将赖于教育。兹略叙述现时教育之情状与学术界之情形。

学校与学术界 我国教育制度,自清季以来迭有变更,其弊则视学生为试验品,现时教育问题繁多,学校之数太少,尤以小中学为甚,深有待于扩张。惟今日平民识字运动颇盛,将来之发达,可拭目而待也。

至于学术界,固有进步。自五四运动以来,改变一般人士之观念,运动原为政治活动,而各地学生闻风响应,其影响于思想者甚大。加以介绍西方学艺,文字趋于简易,刊物应时而出,盛极一时,说者称为新文化运动焉。

于此情状之下,我国思想学艺之发达,虽远不及外国,无须自馁,非聪明才力之不若人也。试观近时学术界,如地质学、生物学,非有明显之进展乎!整理国故,研究古史古文字,亦皆卓卓可传。 译外国名著始于清季,近时译者益多,成绩必有可观。

中国之前途 综就国内现状而论,政治之待理,内乱之未靖,经济状况之恶劣,人民生计之痛苦,外力之压迫,国势危急,无过此时。吾人非明了其造成之原因,事变之经过,及事后之影响,将不知其困难之症结,终无建设之途径。国内需要,无过于具有远见,决定大计勇猛进行之政治家也。所当知者,凡此恶劣现状之造成,决非一人一事之咎,不必互相责难,唯当各尽责任,期有所成而已。

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猜你喜欢

  • 第二十三章 反理学时期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三十二岁时,明朝就亡了。他的母亲是个贞女,受过明朝的旌表,故明亡之后,她就绝食三十日而死,遗命教她的嗣子不做新朝的官,故他终身做明朝的遗民。他深痛亡国之祸,决心要研究有实用的..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二十二章 清代思想史

    这是我的《中国哲学常识》的最后一部分,向来不曾特别提出作为单独的讲题。现在把他提出重讲,固然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但这个题目本身却也有单独存在的理由。因为清代的思想确然和宋代或明代的思想大不相同,确然有他..

    3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二十一章 理学时期

    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宗茂叔,道州营道人。曾做南安军司理参军,知郴州桂阳县,改知南昌县;后判合州,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熙宁初,转虞部郎中,广东转运判官,提点本路刑狱。以后,乞知南康军,因家庐山..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二十章 近世哲学

    中国的近世哲学可分两个时期:一、理学时期西历一○五○至一六○○。二、反理学时期一六○○至今日。理学是什么?理学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其中有先天太极等等,是道教的分子;..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九章 佛教

    佛教的输入时期佛教输入中国,大约在西汉时代,其正确年代已不可考了。我们所知道的有几点:(一)到东汉明帝永平八年(纪元65),楚王英已奉佛教,佛教的名词已有三个(浮屠、伊蒲塞,桑门)见于皇帝的诏书中了。(..

    3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八章 中古第一期的终局

    一、王充以来,中古思想起了两种变局:第一是批评精神的发达,第二是道家思想的风行。二、批评的精神在东汉最发达,在种种方面都有表现。在学术的方面,如张衡(78~139年)的攻击谶纬,如郑玄(127~200年)、何休(1..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七章 儒家

    儒教在汉代被确立为国教考本文试图叙述儒家学说在公元前二○○~一○○年期间的变迁史,并指出由于汉王朝把它奉为国教,因此而产生的后果,一直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真正性质。当秦始皇统一了整个中国,并建立起第一个中..

    3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六章 道家

    我在上章说汉代哲学的第一时代是道家全盛时代。如今须说道家之名作何意义。古代本没有什么道家。道是一个达名,所包极广。《庄子天下篇》所举老聃、关尹、墨翟、慎到、庄周等等,都称道术。道即是路,即是方法。故老..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五章 汉之哲学

    汉兴时,儒生如叔孙通之流颇得信用。儒家重辨上下,定民志,故叔孙通所定朝仪使汉高祖叹赏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那时的儒生眼见叔孙通得君行道,都以为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叔孙通不但制定朝仪,还制定了汉..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四章 齐学

    思想混合的趋势从老子、孔子到荀卿、韩非,从前六世纪到前三世纪,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分化时期。这时期里的思想家都敢于创造,勇于立异;他们虽然称道尧舜,称述先王,终究遮不住他们的创造性,终究压不住他们的个性。..

    3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

    中古时代暂定从秦始皇到宋真宗,约计一千二百年(纪元前220~纪元1020),为中国的中古时代。中古时代的特别色彩(一)统一国家的造成。(二)新民族的侵入与同化。(三)宗教化的普遍。中古思想的两大分段第一段,古..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二章 古代哲学的终局

    前三世纪之思潮西历前四世纪(前400年到301年。安王二年至赧王十四年)和前三世纪的前七十年(前300年至230年。周赧王十五年至秦始皇十七年),乃是中国古代哲学极盛的时代。我们已讲过别墨、惠施、公孙龙、孟子、庄..

    4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一章 荀子

    荀子略传荀子名况,字卿,赵人。曾游学于齐国,后来又游秦(《强国篇》应侯问入秦何见。按应侯作相当赵孝成王初年),又游赵[《议兵篇》孙卿议兵于赵孝成王前。(赵孝成王当西历前265至245年)],末后到楚。那时春申..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章 孟子

    孟子考孟轲,驺人。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生死年岁,颇不易考定。据明人所纂《孟子谱》,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死于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年八十四。吕元善《圣门志》所记年与《孟子谱》同。此等书是..

    1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九章 《大学》与《中庸》

    古代儒家的思想,有一层大困难。因为那些儒书,这里也是子曰,那里也是子曰。正如上海的陆稿荐,东也是,西也是,只不知哪一家是真陆稿荐[此不独儒家为然。希腊哲学亦有此弊。柏拉图书中皆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又披塔..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八章 庄子

    庄子略传庄子一生的事迹,我们不甚知道。据《史记》,庄子名周,是蒙人。曾作蒙漆园吏。《史记》又说他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我们知道他曾和惠施往来,又知他死在惠施之后。大概他死时当在西历纪元前二七五年左右,..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七章 别墨

    墨辩与别墨墨学的传授,如今已不能详细考究(参看孙诒让《墨子间诂》附录《墨学传授考》)。《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庄子天下篇》说:相里勤子弟子,五侯之..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六章 杨朱

    《杨朱篇》《列子》的第七篇名为《杨朱篇》,所记的都是杨朱的言语行事。《列子》这部书是最不可信的。但是我看这一篇似乎还可信。其中虽有一些不可靠的话,大概是后人加入的(如杨朱见梁王谈天下事一段,年代未免太..

    3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五章 墨子

    墨子略传墨子姓墨名翟。有人说他是宋人,有人说他是鲁人。今依孙诒让说,定他为鲁国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定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这个问题,古..

    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四章 孔子

    孔子略传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西历经元前551),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历纪元前479)。他一生的行事,大概中国人也都知道,不消一一的叙述了。他曾见过老子。大概此事在孔子三十四岁之后(说..

    1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