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近百年史 / 陈恭禄

第十四章 义和团之乱

2025-04-16 13:31 中国近百年史

反对教士之原因 朝廷大臣恨恶外人,而无如之何,民间则以宗教迷信,反对外人。慈禧于拳匪乱后,尚信教士挖眼取心之传说,知识浅陋之士大夫,亦信之不疑。教士之在内地传教也,劝人不拜偶像,教民不肯入祠祀祖,以及出钱修庙,唱戏谢神,又以婚姻引起争执,民间儿女婚嫁,均由父母作主,甚者指腹为婚。天主教徒家人皆须信教,不愿与教外人成婚,已订婚者遂成问题,教士往往予以协助,干涉诉讼。尤有进者,教士广收信徒,无赖亦得加入,乃时欺压良民,诉之于官,竟因干涉不能得直,仇恨转深。官吏多视教民为莠民,不能切实保护,酿成教案者。凡此误会,迄未设法除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祸根依然存在。

会党之势力 平民一如散沙,未有组织团体暴动之企图。乃予秘密会活动之机会。北方旧有教匪,清代中叶,迭起为乱,清廷平乱,并未改变人民之理想,其潜伏之势力甚大。南方则有哥老会、三合会等。太平天国领袖利用会徒,成为大乱。平乱之官军,亦多会党投入。解散归农之湘军,不愿耕种,加入会党者尤众。顾其宗教或迷信色彩远不能及北方,盖南北生活不同,而知识观念亦各有别也。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安徽、江苏北部大刀会作乱,其领袖殆白莲教余党,地方官用兵剿平,山东亦有滋扰,延及直隶南部。直隶总督裕禄遣军弹压,捕其首要,解散胁从,而乱终未平定,明年,闯入开州为乱,官军杀其首要,团体迄未解散,又明年,利用时机,造成大乱。

兴办团练 太后自再听政,诏废新政,恢复旧制,为所欲为,其不能如意者,一则康有为逃出,一则不能废立,二者均与外国有关,恨恶外人,而力无如之何,乃亟亟筹饷练兵,更办保甲团练。其办团练则欲更番训练人民,使皆知兵,足为缓急之恃也。大刀会究为团练,抑为土匪,解释各省不同,故处置方法亦有轻重之别,诏旨实有认为团练之意。山东巡抚毓贤且提倡之,山东遂为义和团发难之地。其徒深信神道,练习拳棍,手常持刀,故亦称大刀会,拳则旧称义和拳,及朝廷诏办团练,因称义和团焉。自言神附其身,不畏枪炮,并以扶中朝灭洋教为号召,及其势成,强迫教民烧香敬神,或劫掠其财物,教民不敢家居。

祸乱之酝酿 山东不靖,地方官平乱者,毓贤反而将其免职,对于外人遣兵保护,但不许其开枪,义和团之势益盛。教士大为不安,报告公使。美使迭向总署警告,后请罢免毓贤,太后召之入京,袁世凯代为巡抚。会英教士卜克斯被杀,朝廷惩凶道歉,并出款建筑纪念教堂。英使尚不满意,美使则以未罚毓贤为憾。太后应外使请求,十二月,诏谕地方官辨别良莠。其辞曰:会亦有别,彼不逞之徒,结党联盟,恃众滋事,固属法所难宥。若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事。诏中未列义和团及大刀会其人属于何者,殆不可知。外使要求严禁义和团、大刀会,交涉不如其意,明年,竟以军舰示威,乃由裕禄出示禁止,然亦不过具文。

直隶拳民之活动 袁世凯官于山东,刊印反对义和团之文字,劝导绅士,境内日渐安宁。直隶则河间、深冀各属义和团之势日张,裕禄鉴于朝议之倾向,不肯将其剿平,反而信之,天津保定通州遂为其活动之中心。其首领曰老师祖,教以焚香习拳之法,谓神附体,不畏枪炮,其咒繁多,皆不可解,敬奉之神有孙悟空、猪八戒等。团中尚有女子,红灯照即其例也。二十六年(一九○○)五月,直隶滋扰益甚,教民有被杀害者,乃多逃而避难。其数多者,据寨自卫,顾此多在乡村,城邑亦有义和团暴动,涿州即一明证。太后遣大臣往查,其报告反有利于义和团,公使得报告,要求严办匪徒。总署许之,而教堂铁路被毁之报告迭至,公使电召外兵入京保卫,至者四百八十余人。

战争之开始 方外兵之将至也,义和团焚毁电杆,拆坏铁路,戕杀武官,谕旨饬拿匪首,而亲贵大臣信其神迹,以为天助之扶清灭洋也。诏旨迄未奉行,形势趋于严重。五月十三日(六月九日),英使急电海军大将西摩即日入援,西摩统率援军二千余人出发,途中被阻。义和团入京,火焚教堂商店,搜杀二毛子(教徒)。太后再谕认真办理,且曰:遇有持械喊杀之犯,立即拿获,送交提督衙门即行正法,城内设立坛棚,尽行拆去。无如太后实袒护拳民,大员多其首领,从未执行命令,京中纷扰如故。西摩援军进至廊房,不能前进,退回天津。义和团于十八日入天津城。外军以二十日,要求交出大沽炮台,夜发炮互击,天明,炮台失守。裕禄于城上架炮轰击租界,彼此相持。

御前会议 京中纷扰,太后无法维持治安,又以西摩援军将至,二十日,召集朝臣于仪鸾殿询问应付外兵之策。言者不一,载漪公然袒护拳民,太后之意亦然,乃遣大臣劝阻外兵入城。明日午后,太后收得照会,急诏大臣会议,宣读公使要求:一、指定一地皇帝居住,二、代管财政,三、代管军政,最后一条,则未提及,乃请太后逊位也。太后怒甚,坚决欲战,朝臣恽毓鼎述其语曰:今日衅开自彼,国亡在目前,若竟拱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圣。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若此重要之要求,公使先未提及,忽而提出,原可怀疑,竟无人注意,实则文乃载漪嘱其属员所为,借以激怒太后宣战也。二十二、三日,均有御前会议,大沽炮台之战报,时已到京,主战之气焰益盛。总署照会外使请其于二十四小时内出京,公使要求谒见亲王,而王未有覆书。德使克林德不顾劝阻,独乘轿往,途中被杀。其先日使馆***生杉山彬亦为兵所害。于是外使决定固守待援,太后下诏宣战。

北方之情状 公使不肯出京,拳民乱兵往攻使馆,城中入于战时状态,愚民苦力加入义和团者益众。乡民不敢入城,饮食必需之物,价极昂贵,外人之在京者多避难于使馆,教民亦有从之者,住于肃王府。天主教徒多避难于西什库教堂,人数约有四千,外兵保护之者,不足百人,教民迫而自卫,作战亦极勇敢。亲贵大臣力不能杀外人,乃悬赏杀之,男子五十两、女子四十两、儿童三十两。拳匪围攻使馆教堂不下,毁坏外人坟墓。直隶为拳匪集中之地,攻杀教民。教民多者,据村寨死守。全省入于纷扰之中,愚民自相惊扰,上山避难,妇女有自经者。北方长官奉宣战诏旨,杀害外人,山西教士死者甚多,其长官即养成山东拳匪之毓贤也。内蒙古教士亦多受害,东三省外人避居俄国保护区域。

朝廷之态度 南方长官以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有名,三人均信拳匪活动将成大乱,然终无所补救。及宣战诏下,李鸿章称为矫诏,宁断不奉。刘、张二督亦保境安民,并与外国议订相安之章程,乃由李鸿章领衔,奏陈兵衅万不可开。上谕尚称现仍保护使馆,后再以之为言。六月七日(七月三日),朝廷颁发俄、英、日国书,请其调解,旋应疆吏奏请,诏饬保护外人,调查外人损失,剿办拳匪乱兵,并惋惜德使被害,致国书于德、美、法。外国则欲中国护送公使出京,以为和好之证。李鸿章等迭以之上奏。总署奉旨迭请公使出馆,派兵护送至津。公使鉴于前事,毫不之信,庆亲王奕劻又不敢赴使馆磋商,终无所成。交涉期内,停止攻击使馆,总署并赠送面粉、瓜果、蔬菜于公使。

主战派之势力 是时德、法、英、日、美、俄、奥、意八国联军已出动,太后亦惧,倾向和议。对于南省疆吏之奏请,无不采行。刘坤一请照付外款,亦奉旨批准。李鸿章奉太后授为直隶总督,诏兼程北上。李至上海,又不能行。盖外人既不肯接待,而京中顽固派仍有势力,围攻使馆不止,并参奏袁昶、许景澄。二人任总署大臣,反对信用拳匪,每遇召见,多所陈奏,久为主战派所恶,七月初被杀,后十余日,朝臣立山、徐用仪、联元亦为载漪等所杀。

天津失守 外兵八千人抵津,合租界守兵,众至一万二千。清兵作战者为武卫军,数约三万余人,六月十七日,联军大举进攻,恶战一昼夜,明日,毁天津城门而入。斯役也,两军攻战二十七日,为订约通商以来,第一恶战,外兵陷城,以日军之力为多。七月十一日,联军一万八千进攻北仓。

联军进陷北京 先是,直督裕禄自天津败退,收集余兵,扼守北仓,至是,联军进攻,击败守兵,占领北仓。武卫军自天津败后,精锐丧失,朝廷诏令各省勤王。顾督抚所派之兵,战斗力弱,人数虽约十万,未足一战。明日,联军前进,攻陷杨村,裕禄自杀,败兵退守蔡村,闻敌即逃。太后诏李秉衡督师。李氏自江苏率兵入援,陛见之时,仍持战议。及奉旨督师,而事已不可为,迫而自杀。联军自杨村前进,途中未遇强烈之抗拒,十九日,逼近北京,开炮轰城,明日城陷,英军先至使馆,困守使馆之人员,皆庆再生,卫兵战守之勇敢,固足称述,而教士之在围中者,组织委员会,各尽所能,有助于战守,功亦不可没也。华人之在使馆者,掘壕筑垒,亦有相当功绩。西什库教堂亦未为拳匪攻陷。

受祸之一斑 联军逼近北京,败报迭至,太后一无主张,唯常召见军机大臣,时事至此,固皆一筹莫展。二十日,太后召见军机大臣五次,最后一次,只剩三人,据入值大臣王文韶言,夜半见面,太后犹说不即走,岂知甫及天明,两宫已仓猝出宫,狼狈情形,不堪言状。外兵入城,妇女自尽者不知凡几,全城均在不安扰乱之中。统将划定各国防区,日军纪律较佳,首先恢复其地之秩序,美军次之。自津入京之路,人迹稀少,骷髅遍地,寺庙民居,亦多焚毁。其他各县多受败兵滋扰。王文韶出京赶随车驾,书告其子,称西行途中,溃兵抢劫,室室皆空,扈从之兵强买强取,车驾过后,靡有孑遗。且曰:我出京后,沿途无店可住,无物可买,只拾得兵勇抢剩之小米子,均在地上狼藉,自用柴火煮饭,聊以充饥而已。及随驾同走,饮食供给远优于前矣。两宫逃至太原,后更远至西安。

俄、德之野心 联军入京之后,其政府政策不同,甚者谋用时机,多得利益。俄以东三省杀害外人,惨杀黑龙江北岸华人数千,遣兵侵入北满,次第占据城邑,缴收华兵军械。势力直达直隶。会英舰长官闻之,遣兵上岸,树立英旗。俄兵乃止于长城。其在直隶夺取铁路管理权,并强划租界。德皇初饬在华海军长官占据烟台,不果。及德使被杀之信息证实,德皇派大将瓦德西来华。八国联军奉为元帅。瓦德西至,北京已陷,不能有为,乃遣军四出,捕杀长官绅士,以为报复。英为防俄之计,与德议定协约,中称维持中国领土之完整及条约上之利益,倘有利用事变,获得土地者,二国协商应付。是时各国之兵,除遍布北方外,英、德、法兼驻兵于上海,俄兵则遍布于东三省。美国政策则欲维持中国现状,其国务卿照会列强,根据门户开放政策,不得占据土地。

和议 于此情状之下,朝廷唯欲和议早日成功。李鸿章住于上海,谋阻联军进攻北京,不得,太后于危急之时,授为全权大臣,诏其北上。李不能行,及北京失守,朝廷疆吏促其北上,李则须待朝廷加派亲信晓事之王大臣参与和议。太后加派奕劻,奕劻回京,谒见公使,商请议和,未有所成。一月后,李鸿章由俄兵护送抵京。列强要求先办祸首,方可议和,朝廷多所袒护,李鸿章等迭以为请,乃逐渐让步,并解决德、日被杀人员之案,十一月,使团提出和议总纲,声称不容修改一字,其内容乃据法国提出之条件也,磋商八九月之久,议成条约。其进行稽延之原因凡三:一、审查获咎人员电信往返,旷延时日,外使对于商请减免之员,又不以时答覆。二、俄占东三省,强迫中国承认丧失主权之条约,英、美、日使等严重警告,和议进行,因受阻碍。三、德、俄要求巨额赔款,英、美、日则谓须在三万万两以内,乃组织委员会调查,最后决定其额数。总而言之,和议条件,使团提出,中国全权大臣唯有接受而已。

公约要款 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一九○一年九月七日),和约签字,是为《辛丑公约》,其要款如下。

一、中国惩办祸首,或永远监禁,或即正法,或革职回籍。杀害外人之城镇停止考试五年,皇帝遣大员赴德、日道歉,并为德使立碑建坊,修理掘毁外人之坟墓,建立雪侮碑。

二、赔款四万五千万两,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照银计算,共九万八千余万两。后银价低落,列强要求照金币计算,损失更巨。筹款方法,则许中国改订税则,征收切实值百扣五之税。

三、各国使馆扩展地界,并得管理及驻兵防守之权。中国许拆自海口至北京之炮台,又允外兵驻守塘沽、天津、唐山等地。

四、中国许禁军火及军火材料入境,期定二年。

五、中国许修通商条约,并与外国合作,整理直隶白河及上海黄浦江。

六、中国废去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在六部之前,觐见礼节,亦有规定。

善后事宜 上就《辛丑公约》要款而言,损失可谓重大。大祸造成,兵败屈辱之下,实无奈何!所可痛心者,大臣何多昏庸不知是非,误国至于此极也!其人死何足惜?而直接受害者遍于全国,赔款极巨,国人担负遂重矣。善后问题之待解决者,尚有数端:一、撤兵。直隶外兵于八月开始撤退,上海外兵于明年回国,独山东德兵及东三省俄兵不退,日、俄战后(三十一年),始肯撤退。二、收回天津政权。初外兵陷城,统将组织都统衙门,管理华人至为严峻。至是,直督要求交还政权,历久交涉,始乃议订章程,限制中国驻兵外国归还政权。三、商约。中、英商约于二十八年(一九○二)成立,明年,中美、中日商约亦先后成立(其详见后)。其当附言于此者,整理黄浦江经费,半出于中国,而大权归于外人,三十一年,改订章程,收回自办。

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猜你喜欢

  •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一申報館里的朋友,替他們館翁申老先生做五十整壽,出了許多題目找人做壽文,把這個題目派給我。呵呵,恰好我和這位申老先生是同庚,只怕我還是忝長几天的老哥哥哩。所以對于這篇壽文,倒有點特別興味。卻是一件,我..

  • 孔子與中國

    1937年10月1日《東方雜誌》三十四卷第十八、十九號 署名:陳獨秀尼采說得對:經評定價值始有價值;不評定價值,則此生存之有殼果,將空無所有。所有絕對的或相當的崇拜孔子的人們,倘若不願孔子成為空無所有的東西,..

    6 孔子与中国 2025-04-17
  • 附録

    太史公解司馬遷《史記》,本名《太史公》。《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爲《太史公書》序。此遷自題其書名曰《太史公》也。自漢以來,頗多遵用此名者,今略舉其例於下:一、 《漢書楊惲傳》..

    7 中国史学通论 2025-04-16
  • 中國史學之派别

    史學上有兩大派别焉:一曰記述主義,一曰推理主義。而此兩大主義必俟時間(年代)、空間(地方)之觀念明確,然後能發達進步。吾國自周共和以後,始有《春秋》,既以年代相次,又以地方區别。然吾人今日所見,惟有孔..

    6 中国史学通论 2025-04-16
  • 中國史學之起源

    一 史字之本誼欲明中國史學之起源,須先明史字之本誼。《説文解字》云: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其字古文、篆文並作 。案記事者,即後世之書記官,此爲本誼;歷史官之史,乃引申誼。蓋又,爲古右字,篆文作..

    6 中国史学通论 2025-04-16
  • 自序

    《中國史學通論》,原名《中國史學概論》,蓋叙述中國各種史體發展之大概,而略論其利弊者也,故謂之通論亦可。此書本爲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講稿,編於民國八九年間,既爲急就之章,故無精深之見,雖皆自出心裁,不染..

    9 中国史学通论 2025-04-16
  • 烟草初传入中国的历史

    十年前美国Berthold Laufer写了一本叫Tobacco and Its Use in Asia的小册子,说明烟草输入亚细亚各地的情形。据他的研究,日本在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曾一度下令禁止吸烟,焚毁烟叶,拔去未收获的烟草。烟草的输..

    5 胡惟庸党案考 2025-04-16
  • 第二十一章 经济教育状况

    现状之造成 近百年来,内乱虐杀流亡之众多,外交屈辱丧失之重大,为十九、二十世纪大国中未有之现象。其造成之主因:一则政治腐败,国内未有远见之政治家,认识新时代之问题,比较中外之政治制度,以改革积弊,创办..

    7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二十章 最近中国之内政外交

    北方割据形势 十四年,北方军阀混战,人民深受痛苦,明年,战事结果,冯玉祥所部国民军处于不利之地位,恢复曹锟自由,谋与吴佩孚合作,不得,其在河南之国民军则全军溃散。吴氏遣军自河南入直,奉军入关,张宗昌所..

    6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十九章 军阀势力下之中国

    政治不安情状 五年(一九一六)六月七日,黎元洪宣誓就职,内阁总理段祺瑞掌握军权政权,不欲恢复《临时约法》,受制于国会。西南主张恢复《临时约法》,召集国会,事实上众议院议员任期已满三年,当即改选,而西南..

    5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十八章 袁世凯统治下之民国

    临时总统问题 二月十二日,清帝逊位,袁世凯组织政府,寓有受禅之意,孙文识破其阴谋,先曾声明清帝不得干与临时政府组织,政府地点须在南京,孙总统须俟列国承认民国之后,始行解职。袁称其条件与前议矛盾,孙总统..

    5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十七章 革命

    会党与政治关系 中国秘密会社,由来已久,潜伏之势力至为强大,历史上之叛乱,往往与之有关,古代固无论已,近代白莲教之乱、太平天国之起、义和团之祸,莫不与之有关,或即借之号召党徒,起而为乱也。其人多为愚民..

    7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十六章 清末外交

    外交问题 拳匪乱后,朝廷始知中国在国际上之地位,改变传统之观念,仇外之思想变而媚外惧外,遇有事变尝以列强干涉为言,自相恫吓。两宫回京,德宗御乾清宫接见外使,礼节迥异于前,待遇至为优渥,太后亦于宫中接见..

    9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十五章 清末内政

    变法之诏书 拳匪之乱,京师失守,两宫出狩,几至不国。太后为收拾人心之计,用皇帝名义,于途中颁发罪己之诏,然于臣下犹多责备。及使团提出和议总纲,朝廷迫而承认,损失之重大,无以复加,乃下诏变法。其扼要之语..

    6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十三章 变法与政变

    变法之阻碍 中国政治腐败,非根本变法,殆无复兴之望。变法久为国内之急切需要,而士大夫知识愚昧,自信中国政教之美,世无其匹,采用西法,则谓之用夷变夏,既非圣人之道,又变祖宗之法,非圣则为不道,变法则为不..

    6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十二章 瓜分之警

    国际形势 三国干涉还辽,各有政治作用,疆吏竟欲利用俄国为我击日,酬以土地权利。俄固不肯无故作战,对于中国则谋多得权利,中、日议订还辽条约,日使要求不得割让于他国,俄使闻而反对,不啻视为势力范围地矣。中..

    6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十一章 中日战争

    朝鲜之形势 中国藩属次第丧失,多由于不负责任及不问其内政外交,光绪中叶而后,始乃改变传统政策。其时朝鲜尚未丧失,而日本、俄国各有野心。韩王李熙庸弱,受制于妃闵氏。大臣朋党争权,不择手段,甚者勾结外人,..

    6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十章 光绪初年之外交

    外交机关 德宗于一八七五年嗣位,国势不振,而外交上之问题益多。主持外交之机关,京中有总理衙门,大臣奉旨在署办事者,常在八九人以上,以王大臣为首。恭亲王奕免职后,总署大臣或无兼任军机大臣者,办事不免增..

    7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九章 光绪初年之内政

    德宗入承大统 穆宗病死,尚未有子,两宫太后召集御前会议,慈禧主立醇亲王奕 之子载湉。载湉时年四岁,为慈禧之妹所出,可视如己子,且其年幼,可久专政。载湉嗣位,是为德宗,改元光绪,时一八七五年也。太后谕称载..

    3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 第八章 同治朝之外交

    国际关系之剧变 咸丰十年(一八六○),《北京条约》成立,并互换《天津条约》,中国国际关系为之根本改变。其明显之例,一则使馆许设于北京。中国向无此例,君臣多所顾虑,莫不认为重大损失,坚持反对,换约启衅,..

    6 中国近百年史 2025-04-1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