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振颓汤
治痿废。
生黄 (六钱) 知母(四钱) 野台参(三钱) 于术(三钱) 当归(三钱) 生明乳香(三钱) 生明没药(三钱) 威灵仙(钱半) 干姜(二钱) 牛膝(四钱)
热者,加生石膏数钱,或至两许。寒者去知母,加乌附子数钱。筋骨受风者,加明天麻数钱。脉弦硬而大者,加龙骨、牡蛎各数钱,或更加山萸肉亦佳。骨痿废者,加鹿角胶、虎骨胶各二钱(另炖同服)。然二胶伪者甚多,若恐其伪,可用续断、菟丝子各三钱代之。手足皆痿者,加桂枝尖二钱。
痿证之大旨,当分为三端∶有肌肉痹木,抑搔不知疼痒者。其人或风寒袭入经络,或痰涎郁塞经络,或风寒痰涎,互相凝结经络之间,以致血脉闭塞,而其原因,实由于胸中大气虚损。盖大气旺,则全体充盛,气化流通,风寒痰涎,皆不能为恙。大气虚,则腠理不固,而风寒易受,脉管湮淤,而痰涎易郁矣;有周身之筋拘挛,而不能伸者。盖人身之筋,以宗筋为主,而能荣养宗筋者,阳明也。其人脾胃素弱,不能化谷生液,以荣养宗筋,更兼内有蕴热以铄耗之,或更为风寒所袭,致宗筋之伸缩自由者,竟有缩无伸,浸成拘挛矣;有筋非拘挛,肌肉非痹木,惟觉骨软不能履地者,乃骨髓枯涸,肾虚不能作强也。
方中用黄 以补大气,白术以健脾胃,当归、乳香、没药以流通血脉,灵仙以祛风消痰,恐其性偏走泄,而以人参之气血兼补者佐之,干姜以开气血之痹,知母以解干姜、人参之热,则药性和平,可久服而无弊。其阳明有实热者,加石膏以清阳明之热,仿《金匮》风引汤之义也。营卫经络有凝寒者,加附子以解营卫经络之寒,仿《金匮》近效术附汤之义也。至其脉弦硬而大,乃内风煽动,真气不固之象,故加龙骨、牡蛎以熄内风敛真气。骨痿者加鹿胶、虎胶取其以骨补骨也。筋骨受风者,加明天麻取其能搜筋骨之风,又能补益筋骨也。若其痿专在于腿,可但用牛膝以引之下行。若其人手足并痿者,又宜加桂枝兼引之上行。
或问∶此方治痿之因热者,可加生石膏至两许,其证有实热可知,而方中仍用干姜何也?答曰∶《金匮》风引汤治热瘫痫之的方,原石膏、寒水石与干姜并用。盖二石性虽寒而味则淡,其寒也能胜干姜之热,其淡也不能胜干姜之辣。故痿证之因热者,仍可借其异常之辣味,以开气血之痹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丛书,又名《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寿甫)撰。此书分为《处方学》8卷、《医论》8卷、《医话拾零》、《三三医书评》、《药物讲义》4卷、《伤寒讲义》4卷、《医案(附诗草)》4卷。系作者多年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之总结。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张氏致力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他认为:“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医不可。”其于沟通中西医的主导思想,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张氏重视基础理论,对脏象学说和解剖生理的互证尤为重视。书中指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心力衰竭与肾不纳气相通;脑充血与薄厥相近等等。在临证方面,讲究细致的观察和记述病情,建立完整的病历。其于诸病治法,注重实际,勇于探索,并独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剂,体验了若干中药的性能。对诸如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三七消疮肿,生硫黄内服治虚寒下痢,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等,均能发扬古说,扩大药用主治。如对调治脾胃,主张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养与开破相结合。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书中载述张氏所制定的若干有效方剂;在方药应用方面,创用中西药相结合的方剂,并对石膏、生山药、代赭石等药的临床施治,在古人基础上有重要的补订、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