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初中文言文咏物赞美技艺
译文/注释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奇:奇特。
曰:叫。
以:用。
径:直径。
之:的。
为:做,这里指雕刻。
罔:无,没有。
因:依据。
势:样子。
象:模似,仿照。
具:具有。
情:神情。
各:各自。
态:姿态。
尝:曾经。
贻:赠。
余:我。
盖:原来是。
泛:泛舟。
云:句尾语气词,无意。
约:大约。
有奇(jī):有,念yòu,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奇,零数。
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敞:宽敞。
为:是。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覆:覆盖。
之:代词,代指“船舱”。
开:开设。
启:打开。
而:表修饰。
相望:左右相对。
焉:语气词。
之:代窗。
则:就。
徐:缓缓地。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糁:涂染,名作动。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而:表并列,并且。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居:位于。
为:是。
阅:阅读,看。
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
抚:轻按。
卷末:画卷的左端。
如:好像
语:说话。
现:露出。
侧:侧转。
其:他们的。
比:靠近。
绝:极,非常。
类:像。
矫:举。
属(zhǔ):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
而:表并列,并且。
倚:倚靠。
之:代左脚。
可:可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状:的样子。
其:那。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衡:通“横”,与纵相对。
攀:扳。
若:好像。
视:目光。
端:正。
容:神情。
寂:平静
若:好像。
然:的样子。
其:那。
夷:平
题:题写。
其:船的背面,船底。
曰:刻。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钩画:笔画。
了了:清楚明白。
其:代字。
墨:黑。
用:刻着。
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色。
通:总。
为:刻。
并:和。
有:同“又”,连接零数和整数。
而:表转折。
计:计算。
曾:尚,还。(读“zēng”,见古文字典)
盈:满。
简:通“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为:做,这里指雕刻。
之:代“核舟”。
以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苏轼。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末散文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1人物生平
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末散文作家。字子敬,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嘉善(今属浙江嘉兴)人,万历四十年(1612)为诸生。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做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魏学洢生活在晚明阉党横行的时期,天启年间,父亲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诬下狱,魏学洢暗中随槛车进京,欲上书替父罪,未能如愿。父死狱中,魏学洢匍匐扶棺返里,日夜哭不绝声。距父死不逾月,竟哭而亡。只活了三十岁左右。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一生没做过官,著有《茅檐集》8卷,为《四库全书》收录,明崇祯元年(1628),阉逆伏诛,魏大中次子学濂刺血上《痛陈家难疏》,诉说父死并白兄学洢殉孝状。思宗白其冤,追赠大中为太常卿,谥“忠节”,予祭葬,学洢配祭附葬,私谥“孝烈”。于城中敕建忠孝祠特祀,后又于祠前建忠臣孝子坊,邑人称为魏家祠堂、魏家牌楼。祠坊屡经修葺,民国26年(1937)11月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原址即今嘉善影剧院址。
2相关事件
魏忠贤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们大为恐慌,为了惜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末散文作家。字子敬,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嘉善(今属浙江)人,万历四十年(1571)为诸生。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做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魏学洢生活在晚明阉党横行的时期,天启年间,父亲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诬下狱,魏学洢暗中随槛车进京,欲上书替父罪,未能如愿。父死狱中,魏学洢匍匐扶棺返里,日夜哭不绝声。距父死不逾月,竟哭而亡。大约只活了三十岁左右。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一生没做过官,著有《茅檐集》8卷,为《四库全书》收录,内《核舟记》,至今仍为中学语文教材。明崇祯元年(1628),阉逆伏诛,魏大中次子学濂刺血上《痛陈家难疏》,诉说父死并白兄学洢殉孝状。思宗白其冤,追赠大中为太常卿,谥“忠节”,予祭葬,学洢配祭附葬,私谥“孝烈”。于城中敕建忠孝祠特祀,后又于祠前建忠臣孝子坊,邑人称为魏家祠堂、魏家牌楼。祠坊屡经修葺,民国26年(1937)11月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原址即今嘉善影剧院址。
中学课本有《核舟记》一文。
3轶事典故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想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处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父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
4视死如归
魏学洢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二十九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魏学洢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5墓志铭
(明)魏学洢
白鸡来自吴江,畜余家。朱冠素裳,其行昂昂,声嘹亮可里许。最善斗,数攻败其群[2]。声息所至,邻雏率望风逃去。而其雌之来,与雄俱,一饮一啄,心偕焉。亦时时藉雄之势,以侮邻雏,称霸者数矣。客曰:“余尝游燕赵青徐之间,樗蒲六博[3],蹴鞠猎饮[4],称豪侠者相踵也[5]。窃观其斗鸡焉,兹雄盖英、彭之次云[6]。”
居亡何[7],田家子诒余鸡一[8],黑鬣而绛身,内之群。会日且暮,失白鸡处,则血淋漓被毛羽,杂他鸡无声,与黑鬣者斗方罢也。盖初角时各无声,似衔枚然[9],又似恐人中解之,故各不相舍至困,而白鸡之左目遂丧明。值老妪至,乃分置他所。而雌适以其雏来,见之惊而却,徐而前,遂狂叫不止。雄稍稍就之,若相慰焉者。雌则转而奔鸡群,熟睨之,见黑鬣者两翮血缕缕,遂奋翅搏之,逐数百步,观者壮焉。然雄亦从此疲矣。雌遂不复食,相徙倚一夕死,而雄之死顾反后。其雏凡十三,悲鸣母傍。主人怜而瘗之园。自是之后,则黑鬣者称霸里中矣。
铭曰:生乎雄,死乎恫,取而瘗之同其宫。楚子之葬马欤[10]?夫子之埋狗也[11]。嗟!宁从其隆。
注释:
[1]瘗(yì):埋葬,掩埋。
[2]数(shuò):屡次。
[3]樗(chū)蒲六博:古代的两种博戏。樗蒲,以五木作骰具比采或行子。六博,在六博盘上掷骰行棋。
[4]蹴鞠: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
[5]相踵:相继接。踵,追随。
[6]英、彭:英布、彭越。英布,又叫黥布,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作战常为先锋,十分英勇。彭越,字钟,秦末聚众起义,楚汉战争时领三万兵归刘邦,率军攻项羽于垓下。
[7]居亡河:过了没多久。
[8]诒:同贻,赠送。
[9]衔枚:古代军队行军时为避免出声,每人口中衔一块木片,叫衔枚。
[10]楚子之葬马:楚庄王有爱马死,庄王欲以大夫礼葬之,见《史记·楚世家》。此指厚葬。
[11]夫子之埋狗:《礼记·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之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敞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此指薄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