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 推荐
  • 第二十一 韓愈

    《唐書文藝傳序》曰: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沿江左餘風,絺句繪章,揣合低卬,故王、楊爲之伯。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篆,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則燕、許擅其宗。是時唐興已百..

    朱东润 2025-08-30
  • 第二十 白居易 元稹

    唐人爲人生而藝術之詩論,發於元結,元結詩文,在唐代中氣厚神古,自不可忽。其論詩見於《篋中集序》,其言曰:風雅不興,幾及千載。近世作者,更相沿襲,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爲辭,不知喪於雅正然哉。彼則..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十九 初唐及盛唐時代之詩論

    有唐一代,詩體極盛,然唐人論詩之作,今傳於世者,實不多見。 [1] 明胡應麟嘗綜計之,共分三類,(一)唐人自選詩,(二)唐人詩話,(三)唐人詩圖,語見《詩藪外篇》。陳子昂當武后朝,以文章擅名。盧藏用爲子昂..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十八 劉知幾

    初唐史家對於文學之批評,已見上篇,今當更述唐代史家之論史者。案史學與文學,其中界限,本難盡釐,《文心雕龍》有《史傳》篇,備論紀傳編年之體,此則納史學于文學之中者也。然史家重在叙述縝密,詳略有節,與純文..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十七 唐初史家之文學批評

    隋開皇十三年五月癸亥詔,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絶。自是以來,私家撰史之風漸息。唐初官家修史,於是有晉、梁、陳、北齊、周、隋諸史之作。李延壽躬與其役,退而撰《南北史》上之,是爲通史,性質略異。..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十六 隋代之文學批評及“文中子”

    《周書蘇綽傳》:自有晉之季,文章競爲浮華,遂成風俗。太祖欲革其弊,因魏帝祭廟,群臣畢至,乃命綽爲《大誥》奏行之。自是之後,文筆皆依此體。然《王褒傳》稱江陵之陷:褒與王克、劉瑴、宗懍、殷不害等數十人,俱..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十五 顔之推

    持論之士,或以南北文化對稱,而尊顔之推爲北方文章宗主,以與南朝文士相抗,質之事實,固無當矣。史家論正統,於三國、六朝、五代、兩宋之際,多所争執,自今視之,其説之迂,固不待論,然自民族文化之立足點言之,..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十四 蕭統 蕭綱 蕭繹

    東晉、宋、齊以後,至於梁代,中國南部,始自干戈擾攘之中,復享升平,同時國家威力,一再北向發展,雖未克奠定中原,固與魏太武帝臨江之時迥異矣。太清二年,侯景請降,武帝曰:我國家承平若是,今便受地,詎是事宜..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十三 鍾嶸

    論文之士,不爲時代所左右,不顧事勢之利鈍,與潮流相違,卓然自信者,求之六代,鍾嶸一人而已。嶸字仲偉,潁川長社人,齊永明末司徒參軍,入梁官晉安王記室。《南史鍾嶸傳》稱:嶸嘗求譽于沈約,約拒之,及約卒,嶸..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十二 劉勰

    吾國文學批評,以齊、梁之間爲最盛,劉勰之《文心雕龍》,鍾嶸之《詩品》,皆成於此期中,並爲文學批評之傑作。此時批評之精神極爲發展,不獨文學批評而已也。《全梁文》武帝有《答陶弘景書》一首,論書法大旨,又有..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十一 沈約

    陸機《文賦》云: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首論聲律。范曄云:性别宫商,識清濁,斯自然也。鍾嶸《詩品》云:齊有王元長者,嘗謂余云:宫商與二儀俱生,自古詞人不知之,惟顔憲子乃云:律吕音調。而其實大謬,唯..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十 范曄 蕭子顯 附裴子野

    聲律之説,與中國詩體之完成,其關係至爲密切,而其説之大盛,在齊永明中,此時詩體一變,世所稱爲永明體者是也。在齊梁之間,詮論文學,足爲時代之中心者,以沈約爲最。約之前則有范曄,與約同時則有蕭子顯,其論多..

    朱东润 2025-08-30
  • 第九 葛洪

    王充《論衡》出入儒墨,陸機《文賦》商榷辭藻,至若揚仲任之餘波,接士衡之緒論,熟諳文學之源流,不爲儒教所拘束,用能當兹南渡之始,發爲崇閎之論,此則葛洪一人而已。《晉書》本傳稱洪博聞深洽,江左絶倫,著述篇..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八 皇甫謐 左思 摯虞 附李充

    機、雲之論,重在新綺,南朝文學之先聲,實導於此。其時持反對之論者,則有質實之説,其言見於皇甫謐、左思《三都賦序》:玄晏先生曰:古人稱不歌而頌謂之賦。然則,賦也者,所以因物造端,敷弘體理,欲人不能加也。..

    朱东润 2025-08-30
  • 第七 陸機 陸雲

    太康之初,中國復由分裂而歸於一統。聲教文物,一時稱盛,迨夫機、雲入洛以後,三張二陸,兩潘一左,集於都下,遂成當時文人一大結集。在此期中負重望者,要當以陸機爲最,自文學史方面論之,繼兩漢之風雅,開六代之..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六 建安時代之文學批評

    自獻帝以上,大一統之時代,蓋四百年。獻帝初平四年,興平二年,此六年間,國中混亂,迄無定日。及建安改元,曹操遷獻帝於許昌,自是威柄下移,天子守府而已。以至析爲三國,亂於五胡,南北分立,群雄割據,中間西晉..

    朱东润 2025-08-30
  • 第五 東漢之文學批評

    東漢一代,文學論者,首推桓譚、班固,其後則有王充。譚、固皆盛稱子雲,充之論出於君山,故謂東漢文論,全出於揚雄可也。譚字君山,成帝初爲郎,歷事王莽、更始,至建武中始卒,其年輩略後於雄,所著有《桓子新論》..

    朱东润 2025-08-30
  • 第四 西漢之文學批評

    《毛詩》相傳出於毛公,《詩序》雜糅秦漢間之遺説,其中出於漢人者若干,今不可考。欲求漢人之文學批評,當知武帝以前,學術未統於一家,故論文者,張皇幽眇,各出所見,及武帝罷黜百家而後,立論之士必折衷于儒術,..

    朱东润 2025-08-30
  • 第三 《詩》三百五篇及《詩序》

    詩爲文學之大宗,《詩》三百五篇尤爲中國詩之祖,故言中國文學者,不可不知《詩》三百五篇之起源,及古代《詩》説之遞嬗。《詩》三百五篇之結集,大約在孔子之前,當時朝聘盟會,以賦《詩》爲常事,樂工肄習,亦自有..

    朱东润 2025-08-30
  • 第二 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諸家 [1]

    文學者,民族精神之所寄也。凡一民族形成之時期,其哲人鉅子之言論風采,往往影響於其民族精神,流風餘韻,亘千百年。故於此時期中,能深求一代名哲之主張,于其民族文學之得失,思過半矣。此其人雖不必以文學批評家..

    朱东润 2025-08-3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